患者的肝脏难以继续工作了,可否“外挂肝脏”来帮忙,待体内的病肝恢复状态?虽然看似不可能,但这一技术已经成为现实!3月3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获悉,该院器官移植团队实施全球首例多米诺体外肝治疗技术,帮助一位慢加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效果不佳又叠加肝移植禁忌的患者陈先生(化名)度过肝衰竭危险期,并在后续顺利完成肝移植。
广东省器官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晓顺教授介绍,通过离体养护好供体病肝后,将这一肝脏“外挂”在陈先生体外,支持他恢复到正常生命体征后,再接受肝移植。“多米诺肝脏支持”也就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续地进行肝脏支持,一位肝脏移植受者所切除的肝脏,能为其他的患者进行治疗支持。这一创新疗法不仅将疾病器官“变废为宝”提高利用率,还突破了现有人工肝治疗效果瓶颈,也为全面肝功能替代疗法临床探索开辟全新途径。
将疾病肝脏“变废为宝”
三个月前,陈先生出现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多次人工肝治疗后,病情仍持续恶化——胆红素水平不断攀升,全身多处渗血,若不及时进行肝移植手术,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随后,陈先生转入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等待肝移植机会。
然而,陈先生胸部CT检查发现新发空洞,提示肺部感染,成为肝移植的禁忌证,无法立刻进行肝移植。这对于肝衰持续加重且人工肝治疗不佳的陈先生而言,可谓雪上加霜。
面对这一困境,何晓顺团队决定采用全新研发的体外肝治疗技术——利用不宜移植但功能良好的疾病肝脏或废弃供肝,在体外进行养护后,通过管路连接至肝衰竭患者循环系统,利用该“外挂肝脏”提供全面的肝功能替代治疗,帮助患者度过肝衰竭凶险期,为后续实施肝移植创造条件。
1月9日,一位同血型多囊肝患者提供了合适的疾病肝脏。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肝移植专科副主任郭志勇介绍,该患者体内巨大的多囊肝重达30斤,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亟须肝脏移植,但其肝功能近乎正常,是当下用于体外肝支持再合适不过的选择。“我也是肝病患者,非常能感同身受,能用我的肝去救别人,我愿意!”供者在听到这一消息后,没有过多思考便决定挺身而出。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核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当日下午,郭志勇仅用两小时便成功切除这颗“巨型”多囊肝,完成修整后,便进入到本次治疗最为关键的阶段。
如何确保这一“外挂肝脏”可正常履行肝功能?何晓顺团队研发的多器官养护系统为该器官功能评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被切除下来的多囊肝被放置于多器官养护系统中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离体养护,在这期间,医疗团队对设备提示的乳酸代谢、胆汁生成等多项肝脏功能参数保持严密观察。
“外挂肝脏”治疗,为肝移植打基础
在评估该多囊肝功能基本正常后,陈先生的体外肝治疗刻不容缓。医疗团队随即将其与陈先生的透析管路相连,开启体外肝支持治疗技术。在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陈先生接受了长达10小时45分钟的体外肝治疗。
令人欣喜的是,陈先生的体外肝支持疗效非常显著,他的胆红素水平从554.6微摩尔/升骤降至207.6微摩尔/升,并稳定在300微摩尔/升以下,精神状态、食欲睡眠及体能均显著改善。同时,经过系统抗感染治疗,肺部感染亦得到有效控制,成功为后续肝移植创造了有利条件。
1月24日,在何晓顺教授指导下,王东平教授、郭志勇教授和赵强教授等成功为陈先生实施肝脏移植手术。术后两周精心护理后,陈先生已完全康复,现已顺利出院。
有望为肝衰竭治疗提供最有效肝功能替代方案
我国每年新增大量肝衰竭患者,肝移植虽为最佳疗法,但受制于器官数量短缺和现有理化及生物人工肝治疗效果有限,许多患者在等待移植中不幸离世,临床亟须全面肝功能替代疗法。这一创新疗法不仅将疾病器官“变废为宝”提高利用率,还突破了现有人工肝治疗效果瓶颈,有望为肝衰竭治疗提供最有效肝功能替代方案。
据悉,早在2021年,何晓顺即提出“体外肝支持”理念,旨在为急性肝衰患者提供全新救治希望。该技术历经充分的大动物实验研究论证,为后续进入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体外肝治疗技术的成功,也是何晓顺提出的器官医学理念的又一重大实践和有力成果。器官医学依托离体器官养护技术,在器官层面开展医学研究、教育与治疗,已在无缺血器官移植、器官隔离保护与治疗、脑科学、活器官教学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突破。
何晓顺指出,此次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彰显了器官医学的广阔前景,更为未来医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表示,随着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加入医学创新的队伍中,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医生的声音,为百姓健康、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