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江孙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 任菁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 孙德锦
当肾病患者合并“三高”,当疼痛患者同时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其生活质量将呈断崖式下降,这是慢性病共病的真实写照。近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发现,不少慢性病并非“单打独斗”,可能“组团”出现,且从青壮年时期就可能发生,会给患者身心带来沉重负担。
多病共存年轻化
共病,指个体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精神或身体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团队对50余万名18岁及以上英国人群的健康数据(包含40余种慢性病)进行分析发现,各年龄段存在不同的共病组合:18~36岁,哮喘、抑郁症、心脏代谢疾病最容易聚集发生;37~54岁,疼痛、关节炎、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癌症“组团”出现;55~73岁,疼痛、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最易“扎堆”;74岁以上人群,容易被肺部疾病、心脏代谢疾病、关节炎盯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江孙芳表示,新研究首次揭示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多病共存规律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早期识别高危疾病组合,深入探索特定疾病群潜在的共性致病机制开辟了新路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任菁菁表示,特定疾病组合对生活质量的侵蚀效应,可引发“1+1>2”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后,病情更难控制,导致器官代偿能力下降,显著增加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多药联用带来的相互作用,可能诱发继发性健康损害,进一步恶化预后。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生活方式改变,慢性病共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江孙芳表示,目前60岁以上老年群体中,糖尿病、骨关节病变与心血管疾病三重共病的病例屡见不鲜,30岁以上人群出现两种及以上慢性病共病的比例也在升高。江孙芳近期就接诊了一位32岁互联网从业者李女士,患者既往已被确诊多囊卵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最近体检又发现肝功能异常,并伴有肝脏弹性硬度升高,出现持续疲劳、月经紊乱、午后嗜睡等表现。因长期躯体不适,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并出现中度抑郁焦虑。
任菁菁补充表示,多重慢性病患者往往面临诸多困境:持续的病痛折磨导致工作能力与社会功能受损,频繁就医与长期用药造成经济负担加重,身心俱疲更易引发家庭关系紧张,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共病群“挑时间上门”
江孙芳分析指出,慢性病共病存在3种关联模式:一是病理生理学关联型,表现为基础疾病及其并发症有明确因果关系,如糖尿病与糖尿病肾病的继发关系;二是危险因素驱动型,即多种疾病共享相同的致病因素,比如吸烟是慢阻肺和冠心病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三是协同损伤型,虽尚未明确病理学关联,但共存疾病可产生叠加损害效应,比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时伴有抑郁症,抑郁症又会加剧血糖的不稳定性,控制难度更大。
共病就像把不同疾病排列组合进行打包,共病群则可被视作不同的“集装箱”。江孙芳表示:“虽然还没摸清它们是如何打包的,但我们会被哪些共病群盯上有迹可循。”新研究通过大规模队列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年龄线索”:成年后,不同年龄段会有一些特有的共病群,每个共病群中又有2~4种高频出现的慢性病。
18~36岁。哮喘、抑郁症、心脏代谢疾病是该年龄组的主要共病。抑郁症与哮喘常相伴相生,它们都与过度劳累、慢性压力及家族遗传有关。任菁菁表示,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运动积极性下降、饮食不健康等问题,这些因素会加剧呼吸系统及代谢性疾病。哮喘患者存在通气功能障碍,可能诱发焦虑、抑郁,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反过来加重哮喘。18~36岁正值人生爬坡阶段,不少年轻人存在吃饭没准点、久坐、吸烟等习惯,长期如此容易扰乱心率、血压,导致内分泌紊乱,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疾病。
37~53岁。这一年龄段,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癌症等疾病最多见。其中,关节软骨磨损退化是引发关节炎及疼痛的主要原因,消化不良、高血压、体内炎症因子聚集,可引发多部位持续疼痛。江孙芳分析,工作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促使高血压等代谢疾病发病率升高。这一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引发甲状腺疾病。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又增加了患癌风险。
55~73岁。此时,疼痛、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孙德锦表示,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衰退,中老年人关节炎患病率升高,该病不仅会导致其活动受限,还会加重肥胖和糖尿病的控制难度。由于身体各器官老化,中老年人还会伴随多种慢性疼痛,如牙痛、关节痛、头痛等。慢性疼痛又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体内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此外,在所有年龄段中,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最高,且存在症状不明显、共病多、低血糖耐受度差等特点,使得血糖管理变得复杂。
74岁以上。江孙芳表示,随着老年人心肺功能下降、血管老化,肺部疾病、心脏代谢疾病、关节炎最高发。任菁菁表示,肺部疾病可能导致缺氧,加重心脏代谢疾病负担;关节炎导致的活动受限,可能进一步影响心肺功能。多病共存会令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增加跌倒和骨折风险。
防病要有超前意识
共病既会造成个人困扰,患者需辗转多个科室,家人要提供照护,由此增加医药费用、照护成本,也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孙德锦认为,想要应对共病侵袭,成年后就要做好超前预防。
盯遗传。糖尿病、高血压、某些癌症有较强的家族遗传性,因此有家族病史者,最好定期到医院筛查。
常体检。每年根据情况和医生共同制定体检方案,慢性病患者要增加相关并发症项目,如糖尿病患者既要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还要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眼底、神经系统等评估。
控体重。肥胖不仅会增加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发病率,共病风险也更高,因此应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18~64岁正常的体重指数范围为18.5~23.9,65岁以上为20~26.9。
饮食佳。生活中建议控制红肉、加工肉摄入,多吃鱼禽蛋奶、新鲜蔬果、豆类和谷类;减少含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摄入量。
爱运动。共病患者不要因为多病缠身就选择“躺平”,常运动有助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不适。建议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2次抗阻运动,中间休息1~2天。运动前要进行评估,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和强度。
调用药。对于多病共存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要特别注意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患者应定期就医,由医生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力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副作用。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