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戏剧幻城打卡 受访者 供图
初次走进“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以下简称“戏剧幻城”),感觉非常奇特。在去之前,我曾经设想,作为《红楼梦》的戏剧幻城,它营造的情境,应该是一种颇具东方意蕴的古典印象。但戏剧幻城却并非如此,它只是在一个个现代化的建筑空间中装点《红楼梦》的元素,用夸张的色彩、写意的方式影影绰绰地呈现《红楼梦》中的典型场景。这种情景的营造显然打破了我们寻常的认知,它在传承与创新之间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成为一处独一无二的红楼文化景观。
这些情景空间各不相同,有的显然是《红楼梦》中经典场景写意化的呈现,比如藕香榭、稻香村、怡红院(镜子矩阵)等;有的看似毫无关系,比如四水归堂、上海路甲36号、第三十五中学等。前者着眼于《红楼梦》的文本,后者则聚焦于《红楼梦》的读者。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不借助文字解说、背景音乐或者戏剧表演,游客在理解上都会存在一定障碍。当然,红迷凭借对《红楼梦》文本的熟悉,理解上会容易一些。不过,有戏剧表演的情景空间,戏剧成为点化空间题旨的媒介。
作为一个文旅产品,戏剧幻城需兼顾红迷与普通游客两种类型。但这两类游客的体验期待也不尽相同。对于资深红迷而言,他熟悉《红楼梦》,热爱《红楼梦》,自然也有他心目中的《红楼梦》,因此,他必然带着审视的目光欣赏其中的情景园林与戏剧演出,其评价也容易走向两端。对于普通游客而言,戏剧幻城中的情景园林与《红楼梦》是否发生关联或许并不重要,他甚至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网红打卡地,满足一次特别的出游体验即可。而那些戏剧演出则能够带领他们走进《红楼梦》的世界,甚至旁观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读者阅读《红楼梦》的故事,从而激发其阅读《红楼梦》以及其他相关读物的兴趣。
作为以《红楼梦》为蓝本的文化景观,戏剧幻城并不是第一个。20世纪80年代,上海大观园、北京大观园、正定荣国府作为我国第一批《红楼梦》主题景区,曾经掀起一股文化旅游热潮,正定荣国府更是创造了中国旅游的“正定模式”。可以说,它们已经进行了一次从《红楼梦》文本到红楼文化景观的有益尝试。这类红楼文化景观,最重要的是怎样逼真地呈现《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怎样为游客提供特定的情境,从而加深游客的体验感。它们的定位是让游客回到历史的场景,进入《红楼梦》的世界。《红楼梦》作为200多年前的一部文学作品,它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疑与现实生活有距离。这种距离,既对当代人理解《红楼梦》产生了障碍,更为当代青年人热衷的沉浸式体验设置了屏障。
而戏剧幻城则另辟蹊径,它不是让游客穿越时空,而是将《红楼梦》拉入现实生活,做“读《红楼梦》的人”。这种读者的视角,为戏剧幻城开拓了无限的创作空间。一方面,《红楼梦》情景园林的创意出新。《红楼梦》的经典场景不再是古香古色,而是传统楼阁、漏花窗、门厅等与创新的设计、浓烈的色彩等结合,古典与时尚的拼搭,或许更符合当代青年群体的审美趣味,也更契合当下拍照打卡的出游需求。另一方面,由《红楼梦》文本拓展至《红楼梦》读者故事,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红楼梦》,既展示了《红楼梦》的经久魅力,也让游客产生一种亲切感与代入感,突出了沉浸式体验。同时,借由这些读者故事,戏剧幻城整合不同时代的文化资源,让风格各异的建筑空间(1812年的婺源汪口村、1999年的广东番禺筒子楼等)复刻进了这座戏剧幻城之中,使得它既“只有红楼梦”,又不仅仅“只有红楼梦”。
戏剧幻城中的各种红楼戏剧表演,成为这一文化景观的灵魂与核心竞争力。这种戏剧表演,基本上都设置有“读者”的角色。情景园林中随处可见的“红椅子”,就是“读者”的化身。读者剧场的演出,也以“读者”的文本阅读引出剧情。户外短剧《轮转》与《无常》,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没有解说的画外音,游客只能通过演员动作及舞台设置去理解其中的深意。
第三十五中学剧场的演出,则很好地体现了戏剧幻城做“读《红楼梦》的人”的设计理念。1987年,北京一位高中生说“我们学校就是那个大观园,青春的大观园”,一下子拉近了《红楼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我想,观看这场沉浸式演出的游客,或许能回味自己的青春时代。
读者剧场包括“贾宝玉”“王熙凤”“抄检大观园”3个分场,从观演效果来看,可能“王熙凤”“抄检大观园”更受欢迎,但我更欣赏“贾宝玉”分场。“贾宝玉”分场较之“王熙凤”“抄检大观园”分场创作难度更大,它的故事时间跨度大,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戏剧冲突,且人物形象、故事意旨更为复杂。但是编创者采集宝黛初会、梦游幻境、平儿理妆、共读《西厢》、晴雯被逐、掉包成婚、复归太虚等片段,形象地诠释了贾宝玉的性情、爱情婚姻与人生悲剧。
作为一种新型文旅产品,戏剧幻城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旅游体验,满足了游客对文化体验的深度需求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也适应了当代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的趋势。新时代以来,《红楼梦》已成为文化创意的源泉,各种《红楼梦》文化元素被转化为众多的文化产品,歌剧、舞剧、话剧、传统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改编作品不断出现;诸多的红楼博物馆、展览馆、大观园等实体景观在探索新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甚至一些地方以《红楼梦》为城市文化名片,作为旅游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红楼梦》已成为我们文化事业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戏剧幻城作为一种新型的红楼文化景观,无疑扩大了《红楼梦》的传播,为《红楼梦》文化IP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也为古典文学名著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案例。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