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以为只有福鼎才产白茶,实际上,我们这里也产白茶,而且,历史上的白茶是从我们这里起源的。”
肖正强,福建建阳南坑村人,建阳小白茶创始人肖苏伯的第七代传人,从小喝着村民口中的“菜茶’长大,小时候对于自己家族与白茶的关系并不了解。后来他才知道,他从小喝的菜茶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白茶,而且,更让他惊讶的是,他的祖上竟然是白茶阴干工艺的创始人!
阴差阳错,成就白茶
“我对白茶最早的记忆是小时候跟着爷爷做茶。可是在我长大的过程中,家乡的茶园荒废,甚至被砍掉了,人们很少再做茶了。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在外面跟人开餐馆,有一年回到家乡上坟,家人说,是我的祖上发明了白茶的制作工艺,我当时非常吃惊。”
肖正强的爷爷肖乌奴在1990年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讲述过,在清朝乾隆年间,肖乌奴的高祖肖苏伯创办了上林茶厂,并一度将建阳小白茶远销至东南亚,由此拉开了白茶的历史大幕,而这要比福鼎大白茶的出现早100多年。
在后人的回忆中,小白茶的产生其实是阴差阳错的结果。当时,明清时期,武夷茶叶大量出口,后来一度导致英国出现贸易逆差。为了挽回败局,英国一方面大力向中国推销工业品,另一方面转销茶叶于他国。1773年发生了有名的”波士顿毁茶事件”,垄断武夷茶外销的英国人急剧压缩进口,从而扼杀了武夷茶的产销。
在困境中,肖苏伯和他的同行们一度陷入停工的尴尬,茶青就任意堆放着,无心炒制。偶然的一次,肖苏伯把外面晾晒的没有炒制过的茶叶拿来泡水喝,竟然发现这茶喝起来有一股独特的香气。有经验的肖苏伯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片新的天地。后来,人们把这种不经炒制,自然晾晒而成的茶叶称为白茶。肖苏伯将这种工艺在附近推广开来,形成了独特的“南坑白”。
茶人使命:重振建阳小白茶
南坑,地处武夷山东麓漳墩乡东北六公里的一个山间小盆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小温差大,春暖秋爽,热盛于寒。天然的条件造就了茶叶的独特品质,这里出产的白茶喝起来口感醇厚,层次丰富,而这也成为在先人创制白茶工艺以后,经过七代传承,到了肖正强这一代,又能重拾白茶事业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作为白茶工艺创始人的后代,很多人以为肖正强从小就受到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干上了这一行。事实并非如此。
像他的先人一样,肖正强曾亲历茶叶生意的萧条。“在90年代,建阳茶厂解体以后,茶叶出口停滞,国内也销不掉,茶叶卖不出价钱,抵不了开支,除了个别私营茶厂还在少量生产白茶之外,茶农已经很少去采茶,甚至把茶树砍掉,这样建阳白茶就近乎断代了近二十年。而且,那种童年喝到的白茶滋味,也很少能再喝到了。”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11年,当地政府了解到白茶的历史渊源,鼓励村民种茶采茶制茶,并对农残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白茶生产才又得以恢复。
“我了解到自己的先人创始了白茶工艺,又加上当时政府倡导,我就想,我要做茶,这就是我这辈子应该做的事。”当时年轻的肖正强就这样下定了决心,开启了他的白茶之路。
如今,经营白茶十余年,肖正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说起白茶,他总是如数家珍。“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小白比大白耐泡,层次更丰富,滋味更厚重。”
他也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一些工艺的创新。2015年,肖正强开始尝试阴干加日晒的复式萎凋工艺。“做茶,要讲究因气制宜,这个气不仅指天气,还包括室温、空气湿度,和加工场景里的气流。”
肖正强同时带动了周边的村民参与到建阳小白茶的生产中来,还成立了合作社。“茶青要按要求去做,我来收购,比市场价还高一两块钱,大家看到可以多一份收入,有保障,就愿意做。”
目前,建阳小白已经重新回归市场。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很多城市的茶叶市场上都能看到几经沉浮再次归来的建阳小白茶。
肖正强想重振建阳小白。他知道,这是使命,他这一代建阳茶人的使命。(文/刘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