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长流河湿地公园
10月14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生态文明论坛上,国家对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了表彰。四川省共有8个县(市、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都市青白江区榜上有名。
生态事关民生,成绩来之不易。
近年来,青白江先后荣获四川省首批环保模范区、省级生态区、国家生态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殊荣,并作为全国唯一代表国企改革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入选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荣誉的背后,是青白江区将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品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机结合,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写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厂的旧梦,在水里荡漾;天空的蔚蓝,也在水里荡漾,她有工业时代的记忆,又孕育出新时代崭新的风景……”这是青白江本土文学青年卓兮为长流河写下的诗句。在她眼中,长流河的蜕变最能体现故乡的生态和产业之变。
9月30日,一辆满载着货物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开出,一路西行驶向荷兰蒂尔堡,这是成都国际铁路港累计开行的第15000列国际班列。这趟班列上搭乘的有“青白江造”的康佳电视及其它产品。
在与铁路港相邻的欧洲产业城,成都康佳公司的发货仓库里一片忙碌。工人们正加紧将一台台液晶显示模组打包装柜。“成都康佳今年持续满产,月均订单量突破15万台,单日最大发运量突破9500台。”成都康佳总经理邓伯禾说,选择在欧洲产业城投资立项,正是看中其临港制造的区位优势。
欧洲产业城是青白江区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聚焦新材料、智能电器、数字经济等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全新打造的亚蓉欧适铁临港智造加工贸易基地,现已成功聚集亚蓉欧适铁重大项目83个,总投资达940亿元,其中重大产业化项目23个,上下游配套关联性企业34个,外资外贸类企业达90%,并于今年3月纳入中欧(成都)智能制造合作园区培育名单。
今年,青白江区又提出更远大的目标——建设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并于9月24日率先发布了《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工业碳中和行动方案》。根据《方案》,该区将在2025年前建立起减排机制以及碳排放核算体系,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比2020年分别下降20%和1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0%,顺利实现整个功能区的碳中和。远期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比2020年分别下降40%和25%以上,建成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
城厢古镇
生态环境持续整治
今年8月,青白江区河长办发布通知,按照市级相关制度,推行河长制管理红黄牌警示、红黑榜通报制度,根据突出水环境问题整改情况,对责任河长和责任单位实行河长制红黄牌警示。
这种“奖优罚劣”的举措,成为青白江河长制管理工作的新“利器”,有效提升了各级河长及责任单位参与河长制工作的积极性,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质不断向好。
水要清,天也要蓝。青白江区碧水保卫战打得有声有色,蓝天保卫战也同样成效显著。特别是在科技手段的支撑下,治理越来越精准。
今年3月21日下午,青白江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在例行调看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时,发现异常数据,随即联系正在该公司所在辖区的环境执法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第一时间就锁定该公司的环境违法证据并及时制止了环境违法行为。
近年来,实施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20余项管理措施,在全区范围内设置11个空气标准站、100个空气微站,全域划定为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完成台玻、王牌、巨石、瀚江等重点行业企业涉气工程治理……依托科技、精准、源头的各项举措,进一步构建起了全覆盖的大气治理网络。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青白江区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三张清单”,强化部门联动,确保全区无不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土地进入用地程序。
凤凰湖
生态价值不断转化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里,青白江再次向外界展示了公园城市的独特魅力。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全区共接待游客61.5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19%、25.59%。
浅丘、湿地、稻田、果林、草坪……天蓝水清,花木葱茏,游客们放慢脚步、侧耳倾听,感受田园乌托邦的童话生活。这里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位于该区福洪镇的“我的田园”综合体。
与“我的田园”相邻的福洪镇三元村,同样人气火爆。这里青山绕着湖泊,四季绿水长流,林木茂密,宛若一个天然氧吧。或湖边垂钓或沿湖步行,在深深浅浅的绿荫里,足以治愈所有的疲惫。
此外,城厢古镇,上演宽袍广袖,绮衣锦裳;凤凰湖畔,演绎花团锦簇,游人如织。近年来,青白江区按照公园城市的理念,聚焦全域增绿,实施龙泉山生态提升、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国土绿化等重点生态项目,区域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截至2020年底,建成保护天然林3.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1万亩,实现“增绿增景”2万亩;全区森林蓄积量达到5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73%。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全面推进城市形态优化,打造“两拆一增”点位46个,建成东山公园、长流河公园等“百个”公园示范工程。2020年新增绿地120公顷,累计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50条33公里。
同时,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制度,打造9个垃圾分类示范乡村和生活垃圾分类党建引领示范村。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保持100%,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提升15502户,普及率达93%,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生态之“绿”,产业之“绿”,随着生态价值的不断转化,曾经熟悉的城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