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协同发展》,蓝皮书由2个总报告、8个专题报告、3个区域报告共13个报告组成。蓝皮书显示,数字经济已成为经合组织、世界互联网大会、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全球治理平台和对话机制的重要政策议题。同时,将北京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抢占数据要素配置枢纽的关键举措。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把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单独列出,对数字经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数据资源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数据资源能够开放流通,数据价值化则是推动数据资源流通的市场化动力。
蓝皮书指出,目前,国内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数据交易平台数量相对较少,在京津冀范围内仅有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北京“两区”建设过程中高标准建好大数据交易所对占据全球数据要素流通配置枢纽位置意义重大,这将成为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关键支撑。
而构建“2+11”数字城市协同发展格局是筑牢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上升到区域协同角度,数字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城市内部自身新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需要考虑如何依托数字城市建设实现城市间的横向协同,缩小城市间的数字化发展差距,避免因数字鸿沟阻碍京津冀城市群数字化协同进展。
结合数字技术的自身属性来看,数字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物理关联属性,利用数字孪生属性有利于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适应性协同发展。数字孪生是一种动态的生命系统,其应用价值在于通过数据收集、挖掘、存储等技术实现不同系统间的协同和适应性演化。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理论上通过形成城市之间的“数字孪生”效应能够实现不同城市之间在具体领域的协同。
蓝皮书特别提到,位于京津冀的雄安新区,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这为京津冀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开端。
此外,为了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北京还高标准定位数字城市发展规划。2020年9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年)》,提出将推进包括5G信息通信网络、新一代超算中心等数据智能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在内的“基础设施保障建设工程”和“数字技术创新筑基工程”等重点工程。2021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进一步巩固国内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地位,到2025年成为国际先进数字经济城市,到2030年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六个高地”。
蓝皮书还提到,北京的数字城市建设水平居全国首位。基于发展基础、发展规模和发展活力三个重要维度对标国内的数字经济典型城市发现,北京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国内领先位置,2020年,在对标城市当中,按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北京、上海、成都、深圳、杭州、重庆、广州、武汉、南京、青岛、宁波、天津。
自2015年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北京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首位,天津则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北京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发展规模和活力具有领先优势,通过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可以引领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率先参照北京模式高标准建设一批数字城市先行示范区。
具体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来看,整体呈现北京“一枝独秀”的发展态势,天津及河北各城市与北京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天津需要持续发力,成为区域内的第二个数字经济增长极,河北省数字经济产业空间不均衡现象显著,各城市需要逐渐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围绕自身优势在部分领域形成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力求缩小与北京的数字化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