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

奋楫争先,江淮大地气象新

2022年07月22日 13:11: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创新驱动 结出硕果

  本报记者 徐 靖

  安徽省合肥市有条云飞路,被称作“量子大道”。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仪器……百余米长的路上,分布着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地标”。

  位于云飞路上的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今年4月发布首个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本源坤元”,为未来实现量子芯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安徽省和合肥市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公司总经理张辉表示。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近年来,诸多有关量子科技的创新成果在合肥诞生。

  以“量子大道”为核心区域,2021年,合肥已拥有量子企业41家,其中量子核心业务企业15家,营业收入6.6亿元,较2020年增长53%,产值规模近10亿元。

  今年1月,科技部发文支持安徽省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成果转化先行区。此前,合肥已建起了“中国声谷”等成果转化集聚地,“创新之花”不断结出“产业之果”。

  2021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7%,比2012年增长1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较2012年增长2.74倍、2.43倍,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机械耕作 高效种粮

  本报记者 游 仪

  一大早,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祥直奔田里。玉米苗间,农机穿梭,均匀的雾滴喷洒叶面。“如今用上了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施药除草,机动灵活效率高,一天能喷300亩地。”徐淙祥感慨。

  耕作用机器,种粮更省力。徐淙祥的合作社拉起一支农机专业服务队,从旋耕机、打捆机到大型收割机、自走式喷灌机,10台(套)农机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实验室里,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忙着对玉米植株进行取样、记录苗情,与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展试验管理。大学一毕业,徐旭东就回到家乡投身农业,成为一名新型农民。26岁的他会开拖拉机、飞无人机,高精度电子秤、叶绿素测量仪等仪器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打开手机,轻触几下,土壤墒情、虫情病害一目了然。“田里有个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站,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等设备一应俱全。”徐旭东说,过去摸索农作物生长规律,爷爷拿着放大镜一点一点看,如今有了新技术,自己能根据数据及时防治病虫害。

  有了科技支撑,加之全程机械化耕作,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则在下降。“试验田去年亩产达到1400斤左右,今年夏收冲上了1600斤。”徐淙祥说,“咱这个老把式,如今挑上了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

  2021年,安徽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选任数千名科技特派员,编制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组建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10年间,现代化农业机械正逐渐成为安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低碳生活 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田先进

  山水环抱间,成排的光伏电板在阳光下闪耀;道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可以自行发电、储电,并根据周边环境调节亮度;民宿配备的全电化设备智能、安全……走进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不时可见低碳、零碳排放的环保元素。

  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几年前还是深度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大湾村通过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脱贫致富,也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以前村民烧水、做饭,多靠砍柴生火。新的居民安置点里,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新建、改造输电线路,配电容量大幅提升。村民用上了电水壶、电饭煲,生活更便利,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小。

  过去村民用柴火炒制茶叶,如今“柴改电”后,全村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近4万吨。

  村里有座“光充一体5G智能充电站”很受欢迎。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告诉记者,随着驾驶新能源汽车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供电部门特意帮村里建了新能源车充电桩,“现在不少村民也买了新能源汽车呢。”

  2021年底,安徽省首个乡村“电力驿站”暨全省首个“零碳乡村”示范点在大湾村落成投用。“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将积极打造‘零碳乡村’,实现大湾村的绿色发展。”余静说。

  大湾村的变化,是安徽推进“双碳”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安徽通过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运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并布局建设了一批光伏、风力发电等项目。2021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1年下降33.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3%。

 

  小区改造 居民共享

  本报记者 李俊杰

  晚饭过后,沿着林荫小道,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翠庭园社区党委书记李志朋走进翠庭园小区,只见道路平坦干净,外墙面焕然一新,花草树木错落有致。

  过去,翠庭园小区老、住户多,私搭乱建较为常见。时间一长,小区环境变得脏乱差,不少住户陆续搬走。“那会儿,居民诉求最多的就是小区环境整治问题。”李志朋说。2017年2月,蜀山区将翠庭园小区纳入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随着改造工程推进,220处私搭乱建被拆除,绿化带恢复,断头路打通,水泥路变成沥青路。紧接着,小区有了围墙,新增425个停车位,物业公司入驻,车辆进出实现智能化管理。改造后的翠庭园小区旧貌换新颜,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街道、社区还对东门的农贸市场实施了改造升级,可辐射周边20多个小区近10万人口。“以前的菜市场又脏又乱,摆摊随意,气味难闻。”居民洪秀说,如今农贸市场干净敞亮、摊位齐整,大伙儿买菜舒心多了。

  为丰富居民日常文化生活,2019年2月,社区建起了“图书馆+书店”模式的阅读空间,居民在家门口有了读书学习的好去处。

  “2012年以来,我们累计投资近90亿元,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265个,惠及136.79万余居民。”合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二级调研员苏奎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882个,涉及28万多户、超86万居民。

 

  清了江水 富了茶农

  本报记者 游 仪

  揣着干粮,扛起锄头,早上7点,张建成就往山上茶园走,“茶树周边长了不少杂草,得抓紧除掉。”

  2012年,在当地有机茶种植大户方国强带动下,张建成种起了有机茶。

  张建成家所在的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地处新安江源头。“过去种茶,灭虫用农药,丰产靠化肥。茶叶品质下降不说,残留农药还会流进江里。”张建成说。

  1998年,过去做伐木生意的村民方国强,流转茶园种起了有机茶,不打农药、人工除草,垃圾分类、有机堆肥。他还帮助村民种植茶树,承诺只要是有机种植,就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收购鲜叶。在方国强带动下,村民们纷纷种上了有机茶。

  2012年,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拉开,茶园绿色防控成为其中重要一环,从源头减少对河流的污染。漫山茶园,随处可见茶农挥锄除草。试点开展以来,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

  眼下,在新安江源头产茶区,方国强建立了10多个植保服务站,为茶农提供技术支持。当地茶叶鲜叶收购价格从每斤30多元提高到100多元。“种有机茶,不仅绿了山野、清了江水,还让村民们一起增收致富。”方国强说。

  近年来,安徽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不断深化,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果,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实施。2021年,安徽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3.5%,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瑞祥

三农农业种植业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