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科学”为主题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2022年度“中规智库”规划创新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作为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本次年会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科学”为主题,多位行业顶级专家齐聚一堂,聚焦行业热点,共同讨论城市科学新的方法,共议城市发展新的格局。
11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2年度规划创新年会举行,多位行业顶级专家齐聚,共同探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科学”。中规院 供图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本次年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防御城市洪涝、城市技术未来发展、污水排放标准、区域与城市的安全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浩从气候与地理背景、国内外情况对比、城市洪涝演变趋势等方面分析中国城市洪涝问题。他指出,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管理将从流域整体出发,向综合化、系统化和智慧化方向转变。预报预警是洪涝灾害防控的前哨,通过工程体系联合调度等手段可实现洪涝灾害链联防联控。要从规划层面提升城市韧性,从设计层面提升城市韧性,从抗灾层面提升城市韧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吴志强在对城市技术未来15年对发展进行分析时指出,城市在智化,未来规划设计是起点;规划需要智化,大规模人工智能后,规划会产生大量的革命性、颠覆性的、自发应对的根本变化;组织要智化,要纳入最专业人才的规划设计网络。他认为,中国正面临巨大的外部挑战,做好技术预测,厘清未来发展方向,责任重大。在城市技术预测的主要思路和方向上,要探求未来15年我国城镇发展的背景,强调要精准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规律、明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同时,报告预测了等全生命周期的全智化、规划设计智能平台等5大突破性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彭永臻则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反推在城市污水治理中国家标准制定的合理性。他指出,我国城市污水排放标准主要存在城镇污水一级A排放标准过于整齐划一,应因地制宜规划与修订;脆弱水体缺乏严格的排放标准;非缓流水体缺乏宽松的氮和磷排放标准等问题。他针对加强环保执法的措施提出建议,一是建立合理的排放标准,特别是某些指标放宽后,应加大执法力度;二是充分发挥地方环保和执法部门的重要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在报告中提出,要立足区域与城市的生态与安全发展前提,通过构建“精准分析—适应技术—动态评估”的全过程规划技术体系,丰富并完善“国家空间规划论”,为优化国家的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他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是城镇化快速扩张和大规模建设阶段,面临着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把握“宜居与非宜居”是科学规划的前提。
王凯认为,近10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到城镇化后半场,城市建成环境的安全建设问题十分突出,“安全与不安全”成为科学规划的核心议题。因此需要加强区域与城市规划理论方法的探索。一是“精准分析”,需要研判多灾种地理分布特征,把握历史周期性的灾害规律,基于城镇化差异特征来综合评价灾害风险影响。二是“适应技术”,区域尺度,需要构建城市群都市圈尺度的“联调、联保、联控”技术;城市尺度,构建城市安全韧性规划技术体系;街区尺度,要制定适应高密度建成环境的安全应对策略。三是“动态评估”,要建立“监测—诊断—预警”技术体系,逐步建立以房屋、设施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城市安全体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