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发布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为25.2%,焦虑检出率为25.7%。有三成的乡村儿童睡眠质量存在问题,随着年级升高,睡眠问题逐步增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风险更大,留守儿童抑郁症检出率为28.5%,焦虑检出率为27.7%,均高于非留守儿童。相比于城市,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更加匮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情况不容乐观。
这也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香江控股董事长翟美卿的关注。今年两会提案中,翟美卿认为提高乡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需要行政部门、专业机构、科研院所等全行业、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加强乡村儿童心理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因此她对加速建设针对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强化源头预防。
一、加强对乡村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加大我国国民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度,消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5月25日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开学季、期末考等关键节点,加大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识,推动全社会重视、理解、支持相关工作。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多种媒体宣传,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校园行等活动,构建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引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家长和孩子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
二、重视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和排查,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首先落实乡村学校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开展教师培训,强化全体教师对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其次,加强早期筛查,建议链接专业评估系统筛查出具有心理健康风险的乡村儿童,针对乡村缺乏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的情况,建议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线上平台。最后,加强协同联动机制,联动学校、家庭、村(居)委会共同参与到乡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中,通过入户探访、家校联动等方式精准把握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引导乡村儿童监护人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打造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生态,倾斜心理健康服务与公益服务资源。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促进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建议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落实建设区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立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援助热线,发挥线上辅导对提升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引入社会组织的资金及人力支持,加强公益性、普惠性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