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徽州的“一府六县”,村与村之间大大小小的道路,大多数是以大小不一的长条形石板、石条铺就的,故称之为石板路。在绩溪县境内,我所知的有三条较为有名的石板古道。一条是杨桃岭古道。它一头连接的是上庄镇会川村,另一头是旌德县的江村。这是大文豪胡适先生与妻子江冬秀的联姻之道,也称之为爱情古道。另一条是徽杭古道。这是绩溪县连接省外唯一的一条古道,它一头连接伏岭镇的江南村,另一头连接紧邻着的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现已成为著名的徒步休闲网红打卡地。第三条是竦岭古道。它一头连接上庄镇的竦岭脚村,另一头是歙县的竦坑村,沿途走下去是大谷运、桂林,步行四个小时就可以走到歙县的徽州府,这是上庄人民前往徽州府的唯一古道。这三条石板古道分别连接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它们共同见证了绩溪人民热爱生活、不屈命运安排、勇于走出大山、开创新生活的历史。
在我的心中还有三条石板古道,至今我依然记忆犹新。
记得小时候正月里给亲友拜年,大年初二雷打不动要先去下舍村舅公、舅婆家拜年,这是父亲的外婆家。我们通常和叔叔家堂哥、堂姐们组成浩浩荡荡的拜年大军一起出发。沿途要经过西村、鲍家,过了铜锣丘桥,就要翻山越岭,一路上全是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窄的地方只能容一人通过。大约六七公里的路程,要走上近两小时的时间。路上会遇上许多进进出出同为走亲访友的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人结伴,有说有笑行走在走亲拜年之路上。
走过铜锣丘桥,开始爬坡过坎走山路,所谓的山路也是用石板、石条铺成的路,不过是沿山脚、山谷盘山而上。此时,山谷中传来轰隆隆的水声,只见昆溪河穿山而来,虽有山风阵阵袭来,但也不觉得有寒意。走着走着,绕过三道弯,跨过五道岗,便来到岔路口,一边通向凤栖湾、大会山的恩岭,沿山梁来回折返的“之”字形长岭更加陡峭,看着就让人胆寒。一边是通向下舍村的羊肠小道,相对平缓。约半小时的路程就到了舅公、舅婆家,时间也到了上午的十一点左右。在一番寒暄拜年声中,舅婆把甜茶枣栗汤、五香鸡蛋摆上了桌,热情地招呼大家趁热吃,随后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干笋盖浇面当午餐,这就是岭北的风俗。
午餐过后,大家三五成群或是在门口晒太阳聊天,或是结伴在村里走街串巷。二十几户的小山村,人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说是走街串巷,其实只有小巷没有街,十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整个村子转了一遍。大家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来度过下午的时光。冬天的小山村,一天的时光显得非常短暂,下午三点半左右就要安排吃晚饭,通常是胡适一品锅外加四个下酒菜。离开时,舅公、舅婆会准备一些芦花扫帚让我们带回家。回家的路显然就轻松得多,一路下坡拐上几道弯,经过两个村庄,就见到了熟悉的村口。
这条拜年走亲之路从记事起,一直走到2006年,即使是离家在外工作多年,每次回家总是要抽出时间去下舍村看望舅公、舅婆,直到他们相继去世。走亲的石板路,承载着儿时的记忆和浓浓的亲情。
二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些人或有些事是刻骨铭心的,甚至是一辈子也忘不了。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的生活相对还是比较艰苦,那时村里的小学食堂生火做饭、烧水全是用木柴。这些木柴是学校从一个小山村买的,但需要高年级的师生及教职工挑回到学校。学校通常会在每年下半年10月份的某个周六上午,安排一次挑柴劳动。
记得第一次到金山村挑柴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我还不到十一岁。周五,班主任安排第二天挑柴劳动并反复强调注意事项。第二天,我便邀上几个同学跟着高年级的学长一起出发。村里的小学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本村的,大家彼此都熟悉。两根麻绳套在竹扁担一头,肩扛扁担就和同学上路了,一路上要穿过上庄村、余川村,上了高渠,开始走崎岖不平的石板山路。路是依山而修,铺有大小不一的石板,凹凸不平。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磨砺,石板的表面显得比较光滑,如果是下雨天或是雪天,走在上面要特别小心。路的一边靠山,另一边是常溪河,悬崖峭壁,落差大约有几十米,看一眼都觉得害怕。走过了两座桥,绕过了四道弯,爬过了一个陡坡,也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到了上金山村。
一大堆柴火整整齐齐摆放在生产队的队址里,我挑了六七块大小合适的木柴,开始捆扎,一阵忙碌之后,挑起担子就急于往回赶路。刚出金山村不久,天渐渐地暗了下来,不一会儿就飘起了雪花,老师们一边挑着担子,一边不停地鼓励我们,不断地提醒我们注意脚下安全。我们小心翼翼行走在下山的石板路上。俗话说:“远路无轻担。”走到余川村的时候,两腿就像灌了铅一样,越来越走不动了。大家相互鼓劲相互帮助,好不容易走到了学校,经老师一称,十一斤。第一次挑柴劳动,来回走了约十二公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上金山挑了十一斤柴火到学校。
挑柴的这条石板路,是我劳动的开始,它让我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的光荣,更感到劳动人民的伟大。
三
一条弯弯曲曲、起起伏伏的石板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镇上,石板路的中段,大约有八十米是用青石板铺就的,每当走到青石板的时候就知道行程已经过半了——这就是我的求学之路古道。在20世纪80年代这是村里通往镇上最近的一条路,村里人去镇里办事、赶集,通常都是走这条路。这条石板路陪伴我走过了三年漫长的初中生涯。每天走六个来回,单程是三公里路,早上去、中午回、中午去、下午回、下午去、晚上回,每天不是在课堂上,就在赶往课堂的路上。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寒来暑往,来来回回,风雨无阻。
那时全镇只有一所初级中学——上庄中学,位于上庄村杨林桥水口附近,全校有五六百人。家住上金山、黄会山或旺川等远一些地方的同学可以选择住校,住在上庄、余川、瑞川的同学相对较近,走一会儿就到了。最羡慕的是择里、花楼村的同学,他们骑着自行车上学、放学。最苦是我们这些不远也不近的,由于不通公路,只能靠双脚。每天走六个来回,着实让我们练就了一副铁脚板和一个强健的体魄。
求学的石板路上留下的是一路的艰辛和海阔天空的畅想,我沿着这条青石板路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之后,村村开通了“四好农村路”,有的石板路被公路所替代,有的石板路走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就被人遗弃了。
常言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我心中的石板路日渐清晰,它就像一个老者,虽历尽沧桑,但仍不断地鼓励我,给我勇气和力量,去迎接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
道路弯弯,岁月悠悠。一晃离开故土已有三十多年,但每一次回老家,不管时间有多匆忙,我总要在熟悉又陌生的石板路上走一走,这走的不仅仅是路,走的是对故乡无限的眷念,走的是那浓郁的故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