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网北京11月19日电 (记者邢灿)11月18日,以“科学治污·共护蓝天”为主题的亚洲区域清洁空气交流活动在北京开幕。本次交流活动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共同主办,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协办。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纪委书记丁辉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绿色低碳全面转型的挑战,中国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将减污和降碳工作有机衔接、统筹部署、一体推进。中国愿与各国一道,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共同探索实现多目标协同的政策与行动,携手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执行副总裁格林达·巴坦·巴特里纳表示,深入开展区域交流与合作是支撑亚洲区域实现清洁空气的关键。在中国,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更多这样的成功案例需要在亚洲区域传播与推广,向其他亚洲国家和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次活动旨在搭建战略合作平台,以促进亚洲国家和城市之间的深入对话。
交流活动开幕现场,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菲律宾)北京代表处项目总监万薇分享了《大气中国》系列报告特别篇(2024)的主要发现,并表示面临空气污染的挑战和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机遇,亚洲国家与城市可以加强交流,通过经验互鉴与区域合作共同取得更好成绩。
记者从报告中的亚洲国家空气污染与健康影响专题子报告获悉,2000年至2022年,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等次区域的31个国家和地区的PM2.5人口加权平均暴露浓度,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本世纪初,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空气质量的恶化,亚洲地区PM2.5相关的过早死亡人数逐年增加。此后,增长速度才逐渐趋于平缓,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也呈现好转态势。
报告提到,在这些国家与地区中,中国改善幅度最大,特别是2013年至2020年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期间PM2.5暴露浓度降幅最为显著,从2013年的58.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34.8微克/立方米。两阶段行动计划的实施带来了可观的健康收益,综合考虑PM2.5和臭氧暴露水平变化,“大气十条”期间预期寿命增加约2个月,“蓝天保卫战”期间预期寿命增加约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