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陕西省宝鸡市每一条村巷,皆是清新整洁之景,每一座农家小院,皆透着温馨雅致之气。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一幅宜居宜业、和谐美好的新乡村画卷正缓缓铺展,彰显着宝鸡市乡村振兴的崭新气象。
今年以来,宝鸡市立足资源禀赋,深入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加快提质,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建设全面提标,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渭滨区高家镇“品农上川”农耕体验园。
织密“防返贫网”,精准帮扶暖民心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坚守的底线,更是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的基石。为做好该项工作,宝鸡市抓实防返贫监测排查环节,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全力以赴筑牢防返贫坚固防线。
宝鸡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指标,常态化监测与集中排查紧密结合,双管齐下。通过实施动态排查、数据比对、以及分析研判等措施,截至目前,已精准识别并累计纳入监测对象6904户21601人,其中今年新增522户1810人。同时,已成功帮助4783户15439人消除风险,风险消除率达71.33%。
在帮扶举措上,宝鸡市深入践行因人因户精准施策理念。针对监测对象,精准定制涵盖产业、教育、医疗、住房与饮水等多维度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不仅着眼于解决困难群众眼前的生计问题,也注重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长远福祉。
宝鸡蔬菜产业联盟绿色蔬菜进社区活动。
面对农产品价格低迷困境,宝鸡市迅速行动,快速启动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通过精心组织60余场产销对接活动,充分发挥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带动农产品销售达13.52亿元。这有效化解了农户的销售压力,为他们的辛勤付出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出路,也滋润了广大农户的心田。
牵住产业“牛鼻子”,拓宽促农增收“新路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宝鸡市紧紧牵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全力在特色产业培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精准发力,致力于做强做优本土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拓宽道路。
在市场上,一种红薯备受消费者青睐。其果肉呈诱人的金黄色,口感粉面香甜,仿若板栗一般,故而被形象地称为“板栗红薯”。凤翔区虢王镇正是宝鸡“板栗红薯”的主产地。
凤翔区虢王镇农户在万丰红薯粉条车间生产粉。
乡村产业的持续转型与升级,离不开多元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推动红薯产业提质增效,虢王镇聚焦红薯产业延链强链,形成了红薯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传统分散的零售模式由此逐步向集约化、标准化转变,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了降本增效。
一根红薯,令虢王镇处处红薯飘香,百姓生活富足安康;一颗猕猴桃,则让扶风县绛帐镇凤鸣村迈上了乡村产业发展“快车道”。
凤鸣猕猴桃销售电商直播间。
近年来,凤鸣村依托“中国淘宝村”平台,建成全县首家“村级电商公共服务基地”,促进凤鸣猕猴桃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多个省市,带动群众开办180多家网店,单日销售总额突破20万元,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崭新路径。
乡村“颜值”大提升,秀丽风光正当时
建设和美乡村,人居环境是底色。宝鸡市全域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村庄“清洁乡村、净美家园”清洁行动的热潮,农村厕所、污水、垃圾治理“三大革命”同步推进。在此过程中,累计发动农民群众达百万人次,清运生活垃圾13.45万吨,新改造卫生户厕1.9万座、农村公厕185座。除脏、治污、去乱,在宝鸡,环境整治就像一把手术刀,让广大农村由内而外蜕变新生。
在陈仓区虢镇街道各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修建的村内道路存在环境卫生整治难、维护效果差的问题,村民、居民对道路改造提升的意愿日益强烈。
提升改造后的虢镇街道。
虢镇街道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在上级支持下争取到6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用于村庄道路提升改造。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专业指导及实地踏勘,约11000平方米路面被铺设沥青并施划道路标线,排水管网得到改造,部分路段增设道沿。新“黑化”的道路在初冬阳光下更显乌黑发亮、平整宽阔,出行条件的显著改善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凤县河口镇岩湾村全景照片。
凤县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里的乡村更是风景如画。走进凤县的村庄,随处可见身着统一红色马甲的“红小凤”志愿者们,他们手持扫帚、垃圾袋等工具,穿梭在村庄的各个角落,为家园美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今年以来,凤县各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主动列入村规民约和家训中,依托农民学习会平台,充分发挥红小凤志愿服务队作用,深入宣传移风易俗“凤十条”“诚十条”,潜移默化培养村民的文明理念,提高道德水平。如今的凤县乡村,不仅环境整洁优美,更洋溢着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从精准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到产业兴旺拓宽农民增收新路子;从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到文明和谐新风尚的蔚然成风,每一步都凝聚着宝鸡市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每一处变化都彰显着宝鸡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生命力。未来,宝鸡市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探索乡村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继续抒写幸福生活新篇章。(张轩)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