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首次共绘“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蓝图。第七届大都市规划国际咨询会昨天举行。会上透露,过去一年来,上海与苏州等城市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和共识。
昨天,除上海外,来自“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的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盐城,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和安徽宣城等13个城市也出席会议。就在这一次次交流和一场场“头脑风暴”中,“一核四翼”“多中心、多廊道、多链结”等超大尺度跨省域空间格局日渐清晰起来,一笔一画把蓝图描实。
构建“一核四翼”
当城镇化进入到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时,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区将成为承载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当前世界城市经济竞争,越来越多表现为城市群或都市圈之间的竞争。代表中国,“上海大都市圈”确有实力。
“上海大都市圈”之大,在于空间规模、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在国家陆域中约占1.2%,同时承载全国7.7%的人口和14.5%的经济产出,由此形成一个“超级朋友圈”。
从国家战略要求看,“上海大都市圈”肩负两个使命:一是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二是发挥上海龙头作用,担负国家最重要链接国际的枢纽门户作用。
在顶层设计指引下,14城规划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许多重点事项无形中得到推进,比如“一核四翼”区域格局。参与规划编制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尚武表示,“一核”是指围绕上海核心带动作用,推动上海与周边地区共同建设四个战略的协同区域,加强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共建世界级功能网络。
“四翼”是根据“上海大都市圈”内不同区域的特点量身定制发展策略。比如,位于长江口和北部地区的北翼,要加强生态保护,并且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重点产业要联动发展,建设长江口世界级河口区。
西翼为环太湖地区,加强环太湖地区的治理和管控、流域的生态治理,并且统筹区域科创资源协同布局,增强上海与苏锡常大都市地区的联动发展,建设世界级魅力湖区。
南翼是指杭州湾地区,聚焦杭州湾地区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强化高水平开放设施和平台空间布局,提高上海与杭州、宁波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共同构建杭州湾世界级开放湾区。
东翼为海岸和海洋空间,这个地区需要共同关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着眼于近海地区的生态保护、海洋产业空间的统筹布局、海洋能源的保障,建设世界级海洋功能区。
此外,专家提到“多中心、多廊道、多链结”格局,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为抓手,发挥好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大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让多城市各扬所长、各美其美。
扩圈带动融圈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立体化、高效便捷的交通“一张网”,这是世界都市圈或城市群壮大的普遍规律。张尚武表示,大都市圈范围内,带动G60、G50、宁杭创新要素集聚,加快沪甬走廊、沿海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深化都市圈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共同参与创新基金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联动机制。
交通网(轨道网)、水运网、公路网“三网”是夯实发展底板的关键。
“30-60-90分钟轨道交通通行圈”是“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建立更加集约高效的轨道交通网,促进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各类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
共同建设水运网,提升内河航道在区域运输中的作用,降低区域物流成本,推动绿色发展,并且要大力发展航运服务功能,提升面向全球航运资源的组织配置能力,并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世界级港口群。
围绕公路网的进一步完善和联通,支持加强沪甬、沪舟甬、沪嘉绍等跨湾、跨海复合通道建设,加强沪苏通、沪渝蓉、锡常泰等跨江通道的规划建设,在地方层面还要进一步打通跨界地区的断头路。
便利加码的同时,“上海大都市圈”将塑造“一带、六片、多廊”安全生态格局,推进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建“多带多群”的文化联动载体,建设长江、大运河两大文化公园。
从目前来看,14城将以构建都市圈的方式形成一个联系更紧密的发展共同体。但与会专家强调,要破除的一个认知误区是,都市圈并非封闭的概念。进入都市圈的城市获得更多机遇,也意味着有更大能力去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红利终将致远。正如张尚武所说,“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着眼不同空间层次——大都市区、联动协同区、区域协作区,外延变大。其中,区域协作区以扩圈带动融圈,做好“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和其他都市圈的衔接。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出席并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