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数千米深的矿井中,他们背着超过30斤重的救援仪器、佩戴着氧气呼吸器,在不足半米高的巷道中匍匐前行,这就是勇敢的“地心营救者”执行救援任务的真实写照。
初冬时节,沙场点兵、战鼓擂动。在一年一度的河南省矿山救援队伍大比武中,鹤煤公司救护大队获团体第二名,其中,综合体能第一、理论考试第二。指战员范志会从105名参赛队员崭露头角获十佳个人全能奖,刷新了12年来最佳省级比赛战绩。
凌晨6点、寒气袭人,训练场上,热火朝天。领头的董伟、师玉超紧握绳索、一跃而起,爬绳、速降、落地,在教练员急促的“快、快、快”指令下,再次迅速上桥、走桥,他们凭借早已形成的肌肉记忆在1.3米高的独木桥上疾步如飞。在他们看来,岗位即是战位,救援就是天职,只有练在平时才能胜在急时。
将之求胜者,先致爱于兵。大队长曾凡付坚持用“德才兼备、以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队领导班子着眼纯正风气、树立正确导向,让成绩与荣誉挂钩、作为与地位对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队员的建功热情和创造潜能。本次带队参加大比武的二中队副中队长王攀科历经8次省级比赛的洗礼,凭借优异的成绩走上管理岗位;赛后获得十佳个人全能奖的范志会被大队推荐上报2024年公司劳动模范……
近年来,救护大队创新组训,不仅采用“3+N”日常训练模式,工资收入向优秀者倾斜,还从科学角度不断改进,强化数据支撑。每支战斗小队选拔3名素质较高的“种子”指战员,开展业务技能示范比拼,同时建立全员个人训练档案,根据训练进度和考核成绩有针对性开展“专攻精练”,实现整体提升。采用9个月科学体能训练后,该队爬绳高度的平均值由最初的3.5米提升至6.4米;引体向上由初始值平均8个提升至25个;2000米中长跑完成时间最初的9秒22提升至7秒46。与此同时该队完成2000米中长跑的平均心率由最初170次/分,逐渐降低至147次/分,恢复时间由最初的181秒逐渐降低至137秒。
仪器拆装迅速如风,心肺复苏稳定如石,理论答题敏捷如电,医疗包扎细微如发……在鹤煤救护大队,队员们总结出的一套套方法助力团队取得优异成绩。“即便个人再出色,若团队缺乏协作,也无法高质量完成救援任务。”指挥员王攀科在训练中反复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比武占分最高的模拟救灾项目中,烟雾弥漫、巷道狭窄,一根联络绳将身负仪器、头戴面罩七个人紧密相连。他们或蹲或站地建砖闭、挂风障、抬伤员,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即便视线受阻,也能根据伤员在巷道内的不同位置,立刻准确转换牵引、包扎等救援分工,在最短时间将伤员按头朝后的救援要求运送出来。正是这种对团队协作的重视和对个人技能的不断精进,使得鹤煤救护大队在河南省矿山救援队伍大比武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57年建队至今,这支67年历史的矿山救援队累计处理各类矿山灾害事故1909起,挽回国家财产损失约14.6亿元。(张娴 马凌雯)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