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甘肃省博物馆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在馆门口排起了长龙,共赴一场新春文化之约。
正月初一,甘肃省博物馆内热闹非凡。
一踏入大厅,与平日里不同的是,博物馆增设了传拓技艺体验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石传拓技艺传承人麻晓雷面带微笑,向前来体验的小朋友提问:“你知道四大发明里的印刷术吗?”小朋友自信满满,清脆地回答:“知道!”
“其实,传拓就是印刷术的雏形。”眼见着观众聚拢过来,麻晓雷提高音量:“传拓又称捶拓、椎拓,是指用拓包、墨色、纸把雕刻器物上的文字和图案提取下来的技术,被誉为最早的照相术和复印术,这是一项非遗技艺,其核心技术至今仍无法被现代科技所取代。”
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麻晓雷(右三)指导观众完成传拓艺术体验。
“传拓看似简单,但每个步骤都大有讲究。比如,对图案或文字精细程度要求越高,所选用的宣纸就得越薄。而拓布的材质、颜料的调配,也都有着独特的门道。”活动现场,两位90后的传拓艺术传承人也来到这里,指导观众完成体验。
“我希望能将传拓技艺与甘肃本地特色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更具魅力的非遗作品,让传统技艺在融合创新中绽放新的光彩。”麻晓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传拓体验区转身,便来到剪纸艺术区,这里早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摆在桌上,生肖形象剪纸尤为吸睛,灵动的眼神、飘逸的毛发,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感叹剪纸艺人的精湛技艺。
这些剪纸作品的作者——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叶长友也来到现场,这位早在 1996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剪纸大师,指着一幅作品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为蛇年专门创作的作品‘金蛇纳福’,祝福祖国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中国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叶长友指导小朋友剪纸。
“非遗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瑰宝,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是春节表达祝福的重要元素。”一位年轻妈妈一边在手机上查阅关于剪纸的介绍资料,一边拉着孩子的手说:“看这些剪纸多漂亮,这都是咱们甘肃的骄傲。”
投壶互动体验区也是热闹非凡,小朋友们排着队跃跃欲试,其中一个大喊:“看我的,这一投肯定中!”引得周围人阵阵欢笑。
记者从甘肃省博物馆了解到,新春期间,掐丝珐琅、刻葫芦、扎染、竹编、皮影、黄河水车、蛋雕等30种非遗手工品以集市形式全天展示,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
来自陕西的游客张先生拿起一个精美的掐丝珐琅摆件,爱不释手:“这工艺太精致了,买回去摆在家里,既有文化气息又好看。”另一位游客则在刻葫芦摊位前仔细挑选:“这葫芦上的雕刻真细腻,师傅的手艺真是绝了!”
这些充满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让人们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而博物馆里的科技浪潮同样汹涌澎湃。
在“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观众只需戴上VR眼镜,就能瞬间“亲临”三星堆考古现场。在VR世界里,不仅有专业数字人教授全程带领并讲解,观众还可以自由“触摸”文物,身临其境地感受考古发掘的奇妙过程。
观众戴上VR眼镜后便能“亲临”三星堆考古现场。
来自山东聊城的郑女士带着女儿体验完VR后对记者说:“第一次带着孩子来博物馆过年,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让孩子在玩乐中增长了见识。”“太好玩啦,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考古学家在挖宝藏!”郑女士的女儿高兴地说。
观众在文创产品区挑选产品。
这个新春佳节,甘肃博物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人,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