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是制约一些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是本地群众多年来一直期盼得到有效改善的迫切愿望,在贵州表现得尤为明显。”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中曹司街道党工委书记袁姝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坦言。
袁姝说,问题困难表现在一是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同质同价难以实现。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保政策差异,国家鼓励的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参照输出地,实现同质同价的政策难以简单平移。
二是专业技术职称跨省互认推进困难。如在贵州省,输出医院派驻专家最关心的政策就是个人职称晋升。为切实打消派驻专家的顾虑,让贵州成为专家眼中的更优输入地,贵州省创新派驻专家在黔职称评聘不受原单位隶属影响的政策,并在职称申报、评审、认定全流程探索形成了政策闭环,但输出地政府不予认可,相当于政策通路只开了一半,对派驻专家激励作用未得到完全释放。
三是院内制剂跨省使用未形成长效机制。广东省中医院作为全国排名第一的中医医院,贵州迫切需要把广东省中医院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院内制剂平移到贵州。
四是输出医院派驻专家人数不足。同时,输出医院管理、技术、品牌平移项目医院,实现同质化发展上还有差距。
为此,她建议:
一要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中心有序运行。制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管理办法,加大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可适当放宽硕博导师比例,充分发挥派驻专家科研、技术优势,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专家团队,促进项目医院尽早放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二要探索更多派驻专家激励政策。推动制定针对输出医院的激励支持政策,如编制补偿、高级职称比例调增、薪酬总量核增等。同时,加强对输出医院的绩效考核,力争派驻更多专家到项目医院,推动管理、文化、技术三平移,真正发挥输出医院对项目医院的主营作用。
三要统筹推动涉及国家事权政策落实。建立区域医疗(医学)中心项目联席会议机制,定期调度各省区项目建设进展、部门政策协同,如就派驻专家职称互认、医疗服务项目与输出医院所在地同质同价、推动输出医院院内制剂在项目医院使用等进行研究,出台支持政策。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