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病状体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佩戴智能手环,“家庭医生”实时监控;
乡村卫生所里,医生正因为快检设备改变行医习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助力基层医疗“把脉问诊”。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制度落实、让公平可及可负担的医疗服务触手可得的最有效途径。”马秀珍委员说,但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瓶颈难题:“大医院爆满,小医院冷清”的异地就医现象仍是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一大困局;“招人难、留人难”“医务人员少、服务群众基数大”的困境依然制约着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设施陈旧短缺、专业技术匮乏等问题让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满足疾病的精准诊断需求。
马秀珍委员建议,建强大模型底座,打造“最强大脑”。建设医疗大模型数据集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多源医疗健康数据,提供数据收集、处理、标注等工具,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同时,要建强多模态辅助,打造“最强助手”。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打造“AI医生—真人医生双医协同”医疗服务模式,让基层医生拥有专家级AI助手,降低漏诊、误诊率。
并且,要建强AI家庭医生,打造“最强管家”。为基层群众构建AI健康管理师,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为基层群众构建24小时AI全科医生,进行健康咨询和多学科会诊。
此外,要建强培训新阵地,打造“最强师资”。开发模拟诊疗系统,让基层医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病例诊断和治疗操作训练,通过人工智能实时反馈和指导,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