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承载着占全国总量39.73%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晋陕古村落群现存明清时期完整院落建筑达数千处,河套灌区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传统水利系统仍在灌溉1100万亩耕地。
我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晋陕古村落空置率增加,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平均年龄较高。物质载体与非物质技艺的双重流失,导致文化遗产成为"博物馆标本"。
针对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瓶颈,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建议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培育复合型专业队伍、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
第一,建议设立国家级"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生态保护重点研发专项",系统布局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工程示范。通过建立"需求导向-联合申报-协同攻关"的产学研用机制,依托郑州、西安等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中试基地,重点突破技术熟化过程中的工艺适配性难题,大力降低生态修复材料成本,提升智能监测设备国产化率。
第二,建议构建"学科教育-职业培训-传承人提升"三维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在高等教育层面,支持高校设立"文化遗产生态保护"交叉学科,开设《遗产地生态学》《数字保护技术》《传统营造科学》等核心课程,采用"双导师制"联合文物修复师与生态学家共同指导实践。
第三,建议建立"1+N"文化遗产数据治理体系,即以黄河流域文化遗产大数据中心为核心,联通多个省区的文物资源数据库。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二级教授、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报记者胡安华采访整理)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