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地、起垄、施肥、覆膜……人勤春早功不负。鳞次栉比的烟田上,老辈的智慧与青年的活力碰撞,精耕细作与现代技术交融。烟农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这片“红色”沃土上,用双手耕耘着“金色”希望,共同谱写出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在杜关镇千亩连片烟田里,烟站技术员朱斌斌正举着土壤检测仪在田间穿梭。“土壤pH值7.8,土壤偏碱。这不利于烟株生长,建议增施腐熟牛羊粪等有机肥料,调节土壤酸碱度。”他将检测数据进行记录,并对烟田进行“把脉开方”,针对不同地块提出个性化施肥方案。
今年春耕,三门峡市烟草公司卢氏县烟草分公司推出“三早”服务:早培训、早指导、早落实。同时,由烟叶部门组建“提质量 增信誉 促增收”宣讲团,他们带着“移动课堂”走村入户,宣讲烟叶生产收购政策,推广土壤保育、杯罩移栽、关键期补水、平衡施肥、科学采烤等技术,受到广大烟农的一致好评。
“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技术。什么时候起垄,什么时候追肥、追啥肥,听技术员的准没错。”杜关烟站烟农张邦磨站在田埂上笑着说。
“垄要起得高,沟要挖得深,烟苗才能通风透气不烂根!”“手要稳,眼要看准远处那棵树,机器跑直线全凭这‘三点一线’的功夫。”官道口镇官道口村烟农张建生跨上起垄机亲自示范,在湿润的泥土里划出一道道笔直的线。张建生是村里种了三十年烟的“老把式”,95后返乡青年白鹏涛承包了50亩烟田,成了他的“关门弟子”。
图为官道口镇官道口村烟田起垄现场。
这样的“传帮带”场景在烟区并不鲜见。为应对近年返乡种烟青年增多的趋势,各烟站开办“烟农夜校”,并组织经验丰富的烟农成立“土专家团”,将测土配方施肥、营养调控、绿色防控、豆浆灌根、应变烘烤等“看家本领”倾囊相授。有了老一辈的“土办法”,加上年轻人的“新动力”,卢氏烟叶品质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走进卢氏县沙河乡,一派火热景象令人振奋。趁着土壤墒情适宜,大型旋耕机在田间划出整齐的波浪,覆膜机紧随其后铺展银色长龙,十几名烟农正在给新铺的地膜压土固边。“以前种烟废劳力,现在好了,忙不过来了。想要啥服务就找‘金叶惠农’,省力还省工!”烟农张罗钢笑着说。
近年来,三门峡市烟草公司卢氏县分公司与县政府沟通协调,成立卢氏县莘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联合社整合社会专业队、机耕手等资源,做到统一投保、统一调配、统一培训、统一标准,使服务质量更优、价格更低,让烟农获得实惠。
合作社社长张军方说道:“我们采取‘统分结合’模式,烟农在‘金叶惠农’平台统一下单,我们统一派单作业,实行分户精细管理。烟农享受专业化服务更方便,我们的效益也增加了。”
图为卢氏县“金叶惠农”操作培训会。
人勤春来早,烟田耕作忙。这不仅是对春光的珍惜,更是对丰收的期许。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烟田之上,技术指导精准助力,田间课堂传道授业,数字管理高效赋能,共同奏响了卢氏烟区烟叶春耕的奋进乐章。(周洋 梁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