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愈发多元,新媒介素养教育顺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构成。本文深入剖析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迎来的全新机遇与面临的挑战,仔细研究了当前高校思政课的现状与现存问题,进而提出了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相互融合的路径与策略。研究显示,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思政课教学方式注入了丰富性,有效提升了教育效率。然而,它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价值观易被扭曲等棘手难题。将新媒体素养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同时对教学资源与评价体系加以优化,不仅能够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还能助力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新媒介素养 高校思政课融合路径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浪潮中,新媒体深刻影响大学生,带来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冲击。高校思政课作为育人主阵地,传统教学模式却面临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亟待革新。新媒介素养教育可提升学生信息辨别等能力,与思政课融合是时代必然。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分析思政课现状,提出二者融合路径,如丰富资源、优化活动、完善评价体系,以培养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诸多新机遇,当然也面临着挑战。新媒体时代拓宽了网络思政平台,学校老师与技术人员能够结合本校特色,打造出趣味且创新的线上思政课堂。这彻底摒弃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的热情。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改善了思政教育成效。诸如“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思政课堂回放间”等新方式不断涌现,这些方式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方便师生灵活安排时间,获取更多知识。课前,老师上传预习材料活跃课堂氛围;课上,借助新媒体设备,运用情景、案例、互动等多样教学方式,使思政知识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脑海。不得不承认,传统思政教育受时间、地点、人群等因素制约,存在诸多局限。但新媒体下的思政教育借助互联网打破了这一僵局。线上实时直播突破了地点与受众限制,教学视频还可以回放,打破了时间束缚,学生能够依据自身情况高效学习思政知识,这让思政教育更加灵活、高效,也更贴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
二、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信息处理能力紧密相关。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习惯性行为模式,具有主观能动性,其核心和实际能力密不可分。就高校学生的新媒体素质来说,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中,通过学习掌握的信息筛选、媒体工具操作能力,以及在积极价值引导下形成的行为取向和行为特征体系。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程度,对学生思想塑造起着重要作用。调研数据很能说明问题:32%和34%的学生觉得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原因在于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内容乏味、观念老旧、新技术运用不足;10%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对自身思想导向作用平平;约29%的学生面对摔倒老人不会马上施以援手,这反映出思政理念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行动;22%的学生认为教学手段单一,70%的学生更倾向实践型教学,42%和37%的学习者希望思政课能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回应社会热点。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思政课存在教学方式单一、与现实脱节等状况,其刻板印象亟待改变,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发挥育人作用。
三、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改革融合路径研究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融合,需要从多个关键方向推进。在教学目标上,要以培育“四有新人”作为长远愿景,将提升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是非辨别能力设为近期目标,使学生能在复杂的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信息技术的融合也十分关键,新媒体信息海量且形式多样,高校思政课不妨效仿娱乐内容的生动形式,秉持“拿来主义”,广泛吸纳优质资源,摆脱刻板印象,让思政课堂鲜活起来。教学活动的优化同样刻不容缓。新媒体信息载体极具吸引力,传统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改革应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融入新媒介素养教育,增添课堂互动环节、引入真实案例,从而提升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评价体系的完善不可或缺。当前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尚不完善,将媒介素养培育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并融入教学评价,能更科学地检测课堂成效,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另外,思政教育涉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他们在不同环节分别充当主体和客体,实现主客体目标一致,思政教育工作便能更加顺利地开展 ,更好地达成育人目的。
四、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策略的研究
在新媒体浪潮的席卷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面临着一系列深刻变革,需要我们积极探寻应对策略。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思政课从传统教育信息化大步迈向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打破了时空的重重限制,让每个人都能便捷接入,共享丰富资源。“互联网+课堂”的创新模式,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些优势,将信息教学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通过引入多媒体素材、线上互动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打造出高效活跃的思政课堂,有力地提升了教学质量。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各类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海量信息,促使学生思想更加多元。但这些信息平台鱼龙混杂,充斥着大量虚假内容。传统授课方式在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时,难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精准有效的思政教育,其局限性日益凸显。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信息来源相对单一,老师具有较高权威性。然而在网络时代,众多专家、网络大咖纷纷涌现,老师的权威性受到强烈冲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有所降低。新媒体使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从“读写”转变为“视听”,知识来源变得多样,其时效性和广度常常超越老师。这就导致学生开始质疑老师知识的精准度,逐渐厌倦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权威形象被边缘化,革新教学策略迫在眉睫。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加强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融入其中。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线上活动、开展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入学习核心价值观,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培育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准则,外化为实际行动,成为互联网上传播正能量的发声者和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守护者 。
结束语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不断提升,课程改革已成必然趋势。思政课作为守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学科,改革时需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要瞄准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找准发力点,优化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该文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宣传部2023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田心铭.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学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1):1-10+155.
[2]徐晓璐,潘宁,杨云飞.依托高校思政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依据、原则与内容——基于疫情背景下的考察[J].大学教育,2021,(12):120-122.
[3]陈杨丽.教育主体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4
作者:杨卫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国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宣传部
乔琳舒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紫楠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可莹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梦琪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