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丽,这几天气温持续上升。咱的湿润化育苗大棚内要注意通风降温,做好温湿度管理,防止病虫害。这两点你们几个要切记做好。”3月27日,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太和镇闫店岗村育苗中心育苗户唐万营对工人们说。
万象“耕”新正当时,不误农时不负春。近期,在该县7个育苗中心、36座联体大棚,工人们开展烟苗管理。育苗大棚里安装上智能传感设备和物联网实时传输系统,对棚内温湿度精准监控。智慧育苗,“云”上监管,高效、绿色、科技种烟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实现了省时、省力减工增效,为特色产业种植打下基础,精心培育出壮苗,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生产技术人员(左二)对产业工人讲解烟苗管理注意事项。
支部引领带动壮大产业规模,“跟着党支部,种烟快致富”。3月26日,正在育苗工场务工的张合福夫妇高兴地逢人便说:“去年俺俩不紧不慢在苗棚及烟方打工挣了3万元。又不耽误俺的十来亩地,还能管住孙子,这得劲事儿上哪找去。”
耿庄村是朱集镇植烟大村,烟叶成为该村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这其中,社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党支部协调规范土地流转是重要“法宝”。
这个“法宝”在该县7个植烟乡(镇)也屡试不鲜,“支部+合作社+公司”壮大烟叶产业,勾勒出了一条“烟菜粮”互融互促乡村振兴的新画卷。良田织绵,合作社铺设“金叶”富民美画卷,沃野绘新,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功能。
生产技术人员(左一)指导唐万营做好苗床管理。
春日的社旗县太和镇闫店岗村,连片的白色育苗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53岁的唐万营弯腰轻抚着一盘盘嫩绿的烟苗,指尖沾着湿润的泥土,笑容里透着庄稼人特有的踏实。“这批苗子壮实着呢,很快就能移栽。李伟祥家种烟田可都指望着它们!”作为村里最早一批“吃螃蟹”的种烟人,他30余年扎根土地,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蜕变成“铁烟农”,在黄土地上解锁出“烟菜共舞、四季生金”的振兴图景。
走进唐万营的“农业版图”,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东侧两座标准化育苗大棚内,烟苗郁郁葱葱,每盘株幼苗整齐列队,仿佛等待检阅的“绿色卫兵”;向西望去,预留的30亩烟田与70亩瓜菜田错落交织。这片土地上,每一寸泥土都浸润着唐万营的智慧——“烟叶+瓜菜”轮作模式,让土地四季不闲、效益叠加,移栽烟苗的同时播种西瓜、甜瓜,9月采收后抢种白菜、花菜。“烟叶亩均收入4000元,瓜菜亩效益超6000元,加上育苗大棚每年给周边烟农供株苗,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他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账本,黝黑的脸庞绽开自豪的笑容。
生产技术人员(左三)指导育苗户查看温湿度情况。
在乡亲们眼中,唐万营不仅是致富能手,更是带着温度的“领头雁”。每天清晨,他的种植基地便热闹起来。20余名村民戴着草帽穿梭田间,有的弯腰定植菜苗,欢声笑语惊起一群麻雀。“家门口干活,不仅能赚钱,还能学技术!”村民王小琴边给白菜苗浇水边念叨。像她这样的“老伙计”,基地常年吸纳20余人,高峰期每天用工达50人。更让大伙儿暖心的是,唐万营总把育苗“秘籍”倾囊相授:“温度把控在25℃,湿度维持65%,间苗要趁露水干透时……”如今,他培育的烟苗成了十里八乡抢手的“金牌苗”。
近年来,社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在起垄、移栽、烘烤等烟叶全生产流程为烟农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同时,不断延长产业增值链,激活农村闲置劳力资源,助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宋磊 封文昌)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