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网北京4月1日电 (记者叶中华)4月1日,记者从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市在加强用地保障方面,支持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允许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支持建设用地分层供地,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全面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率。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浚作发布。叶中华摄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浚介绍,深化规划改革,全面提升城镇地区高水平治理服务效能。一是创新管理模式,打好政策“组合拳”。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新需求,在增加规划弹性方面,支持用地功能混合,鼓励设立建筑规模指标流量池,允许跨街区、跨用地统筹使用。在促进城市更新方面,出台老旧厂房更新改造工作实施细则、城市更新设计导则、国有建设用地过渡期等支持政策,推动存量街区的规划实施和更新提质。北京市各区要坚持系统思维,鼓励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探索并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
二是强化设计赋能,提升科技支撑水平。规划全面加强城市设计,不断激发城市设计在稳增长、促消费方面的作用,挖掘空间价值,主动塑造新场景、培育新动能。规划依托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规划实施数据平台,逐步上线运行规划统一数据平台相关功能,实现对全市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监督预警。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鼓励运用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在不断夯实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化基础的同时,推动传统规划向治理型规划、向数字化管理转型,并在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不断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三是凝聚多元主体,发挥协同治理合力。将规划实施管理全面融入基层治理,鼓励责任规划师、建筑师、估价师、园艺师等规划技术人员和各类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发挥“多师”协同、“多师”联创对规划全流程统筹串联和技术赋能作用,畅通公众参与机制,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推动规划事权与行政管理事权对应,鼓励各街道按照回天地区体检评估找问题、多元协商问需求、整体策划配政策、制定计划推行动“四步走”“八清单”的思路,以街区为单元通过规划策划生成项目,推动社会治理由自上而下、单向治理向多元主体、协商共治转变。北京市各区要结合实际,主动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