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网北京4月1日电 (记者叶中华)4月1日,记者从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亦庄新城已全面启动街区控规编制,其中98平方公里已获市级批复,预计2025年底街区控规批复率将达到85%。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伊元甲作发布。叶中华摄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伊元甲介绍,亦庄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亦庄新城规划,紧紧围绕“三城一区”主平台和“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高质量建设国际一流高端产业综合新城。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深化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结合亦庄新城功能定位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切实需要,深化落实北京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了具有亦庄特色的“五横五纵”亦庄规划实施体系,实现了亦庄新城规划与市级规划逐层深化、上下衔接、统筹对照的目标要求。
二是推动要素集聚,引领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实施亦庄新城“44637”高质量发展聚变提升战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产业用地集中布局,建筑规模管控引导,探索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亦庄路径,切实做到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的“多规合一”。在亦庄新城核心区域,形成了以国家信创园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以奔驰为代表的高端汽车产业集聚区,以拜尔、赛诺菲为代表的“新药智造”产业集聚区。在综合配套服务区,布局以BioPark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火箭大街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创新区;在台湖片区,建设超百万平方米的机器人大道和25万平方米的通明湖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社区;在马驹桥片区落地小米汽车、宁德时代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区;同时,在采育镇建设高端汽车产业生态配套基地,在长子营镇设立综合保税区,形成“一镇一产业、一镇一特色”,以规划引领产业,以产业落实规划的发展格局。
三是加强改革创新,刚弹结合保障规划资源空间匹配。通过编制街区控规,理清区域资源本底,统筹“流量账、实施账、经济账”,探索工业用地复合利用、弹性增容等机制,进一步集约用地资源,提升产业承载空间。对新建项目,探索生产与研发比例相应的混合用地模式,确立工业生产、研发中试、配套服务各功能指标上限,保障生产企业的研发和配套需求。对存量项目,实施“弹性增容”政策,把曾经废弃的底层厂房打造成为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打造“天空之境”北京首个“工业上楼”标杆示范园区。同时,为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按照“15分钟生活圈”标准,完善教育医疗、商业配套、文体设施,打造“职住商平衡、产教城融合”的复合功能区,实现人、城、产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