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网上海4月11日电(记者王迪)日前,由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与上海文化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作为方法的空间》首发式”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五楼大都市规划发布厅举行。
此次活动由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副馆长郑雅珊和上海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江岱共同主持,众多来自城市规划、建筑学、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公众参与了这一活动。
首发仪式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实践展开深入讨论,嘉宾分享了槟城乔治市、厦门集美学村以及上海新场古镇与石库门里弄等的成功经验与创新思考。
槟城古迹信托会原主席林玉裳作为主讲嘉宾,详细介绍了乔治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与城市更新实践。她指出,乔治市与马六甲于2008年联合申遗成功,其核心价值在于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活态传承。“古迹保存不是阻碍发展,而是通过合理规划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她特别提到。
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外聘教师刘昭吟分享了新书《作为方法的空间:嘉庚故里模式语言》的研究成果。该书以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为理论框架,梳理了集美学村的30个空间模式,探讨了人与水域、土地、建筑的关系。刘昭吟指出,集美学村的特色在于其侨乡文化与滨海环境的紧密结合,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人与水的互动逐渐被割裂,水变成“视觉对象”而非生活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特别关注了社区公共设施的作用,例如公厕的演变与管理。刘昭吟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公厕不仅是功能性空间,更是社区凝聚力的象征。她呼吁在城市更新中重视公共空间的品质,保留地方文化的原真性,同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在圆桌论坛环节,上海联创设计集团副总建筑师宣磊以新场古镇为例,探讨了历史文脉与城市更新的结合。新场古镇曾是盐业产地,通过精细测绘与社区参与,项目成功复原了跨河花园等特色空间,既保留历史记忆,又为居民提供现代生活便利。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李彦伯则从社会角度分析了城市更新的挑战。他指出,当前城市更新往往被误读为经济增长手段,而忽视了可持续的经济动力与文化传承。以上海里弄改造为例,他提出“针灸式保护”理念,通过小规模干预激活社区活力,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作为方法的空间》合著者张云斌作为80后建筑师的代表,分享了成书过程中的思考。他表示,这本书超越了传统建筑学的范畴,融合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旨在为地方发展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本次活动通过多元案例的分享与讨论,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丰富可能性。《作为方法的空间》一书的出版,为这一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