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和吉祥。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除旧以迎新春,到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阖家团圆围坐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正月初一清晨走亲访友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尾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对亲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此次申遗成功,无疑是对春节深厚文化底蕴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是在世界舞台上为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节日树立起了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对这一伟大传统节日全方位、立体式的价值彰显。
毫无疑问,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申遗成功,对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年俗文化内涵式发展和全方位展示意义重大。当然,非遗既要有历史的厚重,也要能在当下鲜活,更要走向未来。
这也意味着,非遗既需要代代传、人人享,也需要常常新。虽历经时代变迁,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情感纽带不会断,但与春节文化相关的传承与推广,一定要推陈出新,如此才能让古老民俗在新时代续写新篇章。
与观赏传统手工艺等非遗不同,公众体验春节文化有更强的情感共识与群体参与性。每一声鞭炮炸响,每一次红包传递,每一句新年祝福,都能直击心灵深处,唤起中国人内心最柔软、最炽热的情感共鸣。如今,通过重新注入时尚元素、增添互动体验,如线上线下结合的“云拜年”创意互动等活动,满足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社交需求。近段时间,“国潮春节市集”成为文化消费界的“宠儿”,契合了年轻人期望在传统节日中感受新意与乐趣、在古老习俗中探寻时代精神的追求。
事实也表明,类似用潮流方式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广泛凝聚人心,有助于进一步释放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在新时代的传承活力,在更年轻的群体中枝繁叶茂,成为一种融入血脉、深入灵魂的精神寄托与文化标识。
无论怎样创新,申遗的核心目的是“守遗”,守护的最佳途径则是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当然,春节文化的传承保护仍需相关部门不懈努力推进,在深挖春节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创新发展、动态传承、多元交融等方式,使其回归本真、回归大众,让年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更绚丽光彩,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春节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同时,要助力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推动春节文化及相关产业“走出去”,让古老的非遗穿越历史、跨越国界,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城市报》(2024年12月09日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