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坚持把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作为社区治理聚力赋能、破解城市基层“小马拉大车”难题的关键一招,精准聚焦“党员报到不彻底、服务群众不高效、包联协作不紧密、治理效能不强劲”等问题,以“四个三”工作法(“三个双向”破解党员报到不彻底、“三项举措”破解服务群众不高效、“三向发力”破解包联协作不紧密、“三个结合”破解治理效能不强劲)为抓手,推动工作力量向基层充实、单位资源向社区下倾,全力打通党员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个双向”
破解党员报到不彻底
为有效防止报到过程中党组织少报、在职党员漏报、扎堆报到等问题,原平市坚持报到过程双向发力,确保党员力量真正下沉到社区。
“党员—组织”双向带头。制定《关于建立“双报到双服务双包联双评价”机制深化街道社区、机关党委、行业党建联建的工作方案》,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带头向所在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带头向居住地社区报到,230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原单位全覆盖包联260个小区,4320余名在职党员全面下沉4个街道22个社区,为社区治理添动能。
“信息—数据”双向比对。全面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报到服务二维码,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通过扫码登记服务意向、服务资源、服务能力,完善“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110余份,并按照就近就便、需求相符、业务衔接、总体平衡的原则,优化共建单位社区,变“扎堆报到”为“精准报到”,确保在职党员按需报到、精准服务。
“单位—社区”双向推进。采取单位督促报到、社区引导报到的方式,做好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接洽工作,完善在职党员报到台账。今年以来,与社区结对共建的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小区)党建联席会议、开展就业信息提供、供暖设施升级、安装充电桩和开放停车场等服务70余次,他们正在成为社区治理的先锋力量。
“三项举措”
破解服务群众不高效
聚焦服务过程中“群众所需”与“党员所能”不匹配,党员、党组织在社区报到作用发挥供需失衡、效率不高等问题,原平市通过设岗、组团、发挥特长等,撬动单位资源与社区需求互动,确保力量资源“用得到、用得好、用得活”。
社区治理设岗定责。依托党群服务阵地搭平台建载体,设置站点值守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居民健康守护员等8大类44个岗位,600余名在职党员主动认岗领责。常态化开展“党群阵地联系你我”系列主题活动,2000余名党员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场景,帮助解决居民热点难点问题380余件。
志愿服务整合入列。结合党员的特长和服务意向,将3000余名报到党员组成医疗保健、普法教育、文明宣导等党员志愿服务队200余支,结合小区“一月一主题”活动,带头开展志愿服务400余次,为社区或居民帮办力所能及的实事和好事110多件,建设街社区“浓情棕意”端午专场活动、沙河桥社区“家门口义诊”健康咨询等活动受到群众好评。
居民心愿带头领办。全面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党员领单”服务模式,通过微心愿认领、小事帮办代办、承诺践诺、包联困难群众等方式,组织在职党员充分利用自身熟悉的领域和特长认领服务心愿91个,帮办小事133件,解决群众困难诉求210条,有效实现群众需求与党员特长高效匹配,居民群众满意率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三向发力”
破解包联协作不紧密
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小区)党建联建方面深度不足、公共资源共享不畅等问题,原平市以精细化“双包联”为抓手,推动资源汇聚基层,服务与治理扎根一线。
精准构建包联关系。根据小区位置、特殊居民情况,进一步统筹报到单位和党员力量,全市23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22个社区260个小区建立结对包联关系,490余名在职党员与1200余名困难群众建立结对包联关系,为社区(小区)精细化治理奠定基础。
精细织就组织体系。建立包联单位、社区、小区、居民四级责任互动机制,全面推进党建工作联创、公益事业联办、文体活动联谊、服务资源联用、环境卫生联搞,22个社区与230余家单位签订共联共建协议书,56名在职党员担任社区兼职委员,92名在职党员担任小区党组织书记,为小区引入各类服务或共建项目115项。
精心做实结对联系。针对“一老一小”和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进一步建立重点户台账,对全市22个社区451户重点户全覆盖包联,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开展入户走访、节日慰问、帮办代办等,使所有重点户“有党员包联、有渠道对接、有菜单服务”,确保“四双”机制精准落实。
“三个结合”
破解治理效能不强劲
考虑到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的日常管理权限有限,与其所在单位党组织缺乏“双向沟通”,出现社区“吹不响哨”、在职党员“到不了位”等情况,原平市坚持把评判权交给街道社区,对志愿服务情况进行科学考核,推动在职党员、单位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更好地发挥能动性、增强归属感。
与民主评议党员结合。单位党组织每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一次结对共建社区工作,在职党员每半年向所在党支部报告一次在居住地社区开展服务情况,并将居住地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评价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从机制上让党员融入居住地社区,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与评优评先结合。通过统筹全市评优比例,优先考虑参与社区服务次数多、时间长、服务效果评价好的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评优,将在居住地社区参与服务和现实表现情况作为干部考察的必要内容,充分调动各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双报到双服务”供需双方形成工作合力、夯实工作责任。
与年度考核结合。坚持以考核促工作、以考核促落实,在全市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年度考核时,重点关注社区党组织反馈的季度服务纪实情况和志愿服务评分结果等信息,着力推动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成为密切干群关系、加强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
《中国城市报》(2024年12月23日第29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