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构建“源头止诉、有诉即应、未诉先办”民意诉求闭环办理机制,进一步提升主动治理、源头治理效能,广东省梅州市学习运用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经验,聚焦群众诉求反映集中的高频共性问题和季节性、周期性高发问题,创新建立基层治理“每月一题”机制,从诉求大数据分析预判社会问题痛点,推动由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完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由梅州市领导担任“每月一题”工作组组长,建立定期向市委常委会汇报机制。由梅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联合政法、政数、信访以及电视台、报社等部门单位组建工作专班,通过用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民生820”等接诉受理平台强化数字赋能。每月确定1个主题,明确由一个市直部门或属地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协同配合,制定“一方案三清单”(解决方案及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政策清单),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问题解决后,统筹做好有关文件、政策、机制“废、改、立”工作,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职责体系,健全主动治理长效机制。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
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和集中停放一直是困扰城市居民的难题。2024年10月,梅州市将“开展电动自行车规范充电、规范停放试点工作”纳入“每月一题”。为有效解决“上楼充电、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梅州市在梅江区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社区作为试点,探索规范治理新模式。
梅江区金山街道计划在碧桂园社区内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点。“装在哪里?装多少?谁出钱?”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金山街道召集社区党组织书记、物业公司、社区居民等多方代表通过民情议事会进行实地考察与深入讨论,最后决定在原有的摩托车停车棚内增设充电点位,由物业公司进行投资建设,立足于“小生意+大公益”的思路,创新运营管理方式,实现公司得实惠、居民得方便,小区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一个月后,碧桂园社区新建了充电遮雨棚11处、充电桩72个、充电接口720个,居民只需扫描雨棚内二维码即可给电动自行车充电。此外,物业公司还为居民配备了144个灭火器,为143台电梯安装了阻止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报警系统,增强居民安全意识。该试点开创的“人防+技防”经验为全市电动自行车规范充电、规范停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模板。
“解决群众诉求不仅需要政府发力,更需要不断凝聚各方共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碧桂园社区党组织书记表示。
从诉求大数据中预判痛点
民生计量关乎老百姓的“菜篮子”,也是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衡量指标。根据梅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收集的数据信息,“每月一题”机制工作专班敏锐地发现了“鬼秤”这一与民生需求息息相关的“未诉”问题。
“鬼秤”问题纳入治理主题后,指定由梅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市、县联动集中攻坚,全市共检查电子计价秤销售维修店31家以及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和各类门店809家,现场检查电子计价秤1553台,推动落实强制检定电子计价秤备案8695台,查处电子计价秤计量违法行为案件30宗,查扣电子计价秤28台,罚没款金额2.97万元。同时,选取梅江区江南街道百花洲市场为试点,由市场管理公司统一采购电子秤并由市场监管部门校验,在市场内增设“智慧追溯秤”和相关宣传条幅。梅州市大力开展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解决了群众普遍关注的“缺斤短两”“计量作弊”问题,让群众的“菜篮子”拎得“秤”心如意。
“‘每月一题’机制是我们学习运用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经验的创新探索,对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实现解决‘一件事’带动办好‘一类事’有着积极意义。”梅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四级联动,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群众所需所急,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唯一评价标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中国城市报》(2025年01月20日第26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