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以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为目标,通过健全组织体系、活动载体和工作机制,推动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组织联建、服务联抓、社区联治,实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
健全组织体系
实现组织联建
构建区级“指挥部”。平川区建立区委常委抓党建“五个一”责任清单,召开2次区委城市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城市基层党建工作,4名常委包抓街道、30名县级领导包抓社区,协调33个成员单位切实履行加强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推进基层建设等职能,帮助基层解决具体问题42件。
构建街道“大工委”。建立4个街道“大工委”,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大工委”书记,选聘84名驻区单位和两新党组织负责人为街道“大工委”兼职委员,严格兼职委员的产生、退出和增补程序;建立健全议事决策、联席会商、考核评价机制,使成员单位党组织由“配角”变为“主角”,累计召开16次“大工委”会议,对辖区建设、社区共建等重大事项研判、决议,实现了抓党建全覆盖、抓治理无死角、抓服务叫得响。
构建社区“大党委”。规范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推动各社区党组织与13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39家两新组织组建30个社区“大党委”,推行“党组织书记+专职委员+兼职委员”的配备模式,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大党委”书记,吸收179名社区民警、业委会、物业公司以及共建单位党员负责人担任30个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构建以小区党组织为统领,各类社会组织和全体业主共同参与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
搭建活动载体
实现服务联抓
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平川区采取日常服务与集中服务两种方式,推进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活动常态化;引导成员单位发挥政策、信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优势,积极认领服务项目,主动参与日常志愿服务;每年固定安排2个月作为集中服务月开展集中服务,为社区群众办实事好事。2024年以来,驻区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487人次。
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精心培育打造14个社区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示范点,实现了基层组织“两个作用”的有效发挥。创新开展党支部“手拉手”活动,城市社区党支部和村党支部在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动、信息资源共享、扶贫帮困互助等方面结对共建,实现了城市社区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双向促进、同步提升。
推进服务群众网格化。坚持把党建工作深度嵌入基层,大力推行党建、综治、环卫、城管等网格“多网合一”,构建“街道—社区—院落小区—楼栋”四级网格174个,将社区所有在职党员纳入网格之中,与社区志愿者、社区民警、楼栋长组成网格管理队伍,确定网格长241人、网格员510人,把驻区单位的党员全部编入到网格党组织中,负责协助做好网格内的群众走访、纠纷化解、服务事项办理等工作,形成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城市基层治理格局。
完善工作机制
实现社区联治
完善“一核多元”共建机制。平川区坚持党组织主导下的居民议事会、理事会、恳谈会制度,由各社区“大党委”每个月安排1—2个成员单位作为轮值单位,在驻辖区单位与社区党组织之间开展“六联共建”活动98场次。积极组织91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2084名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双报到”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拓展社区党建工作领域。
完善“五社联动”服务机制。推行“五社联动”社会化治理模式,全区共登记社会组织179家,组建“彩虹志愿小分队”“居民议事厅”等志愿服务队和服务平台241个,实施“爱心储蓄银行”“万家公益进社区”等精品服务项目,开展居家养老、“党员认岗先锋行”“微心愿”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身边群众办实事好事610件,进一步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
完善“三张清单”协商机制。各街道党工委年初组织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列出各自的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把资源与需求对接起来,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设立共驻共建联络站、选派共驻共建联络员,对照清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统筹解决各自实际需求和困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发布,供报到单位和在职党员自主认领或指定认领,实行“双向认领、双向服务”,推动各成员单位积极发挥作用。
《中国城市报》(2025年01月20日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