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玉珍,在利用刺绣数据采集系统和机器协助湘绣文创标准品完成。
汤 颂摄
“刘海哥”“木偶徐策”喊你来赶集啦!1月17日,2025年湖南“非遗贺新春——赶个年味集”蛇年非遗大集启动仪式在长沙市洋湖水街举办。
带着新春的期待,记者走进这场盛宴,感受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独特魅力。大集以洋湖水街为核心、联动湖南全域,不仅让长沙本土的非遗绽华彩,更将全省各地的非遗请过来,展览现场湘绣、鲁塘砂罐、梅山剪纸、皮影戏、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琳琅满目,为市民及游客端出一席流动的非遗盛宴。
据悉,为了庆祝春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湖南省将在2025年春节期间举办线上线下非遗活动480余场次,不断增强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美誉度。
保护+传承薪火相传
刚踏入非遗街区,一幅幅精美的湘绣作品便映入眼帘,细腻的针法和绚丽的色彩让人赞叹不已。展览现场,只见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玉珍正一针一线地绣制着接近收尾的狮虎图,图中狮虎栩栩如生,全身毛皮恰似真毛一般蓬松有力、斑纹深浅丰富,质地细腻的同时威武霸气跃然于绷布之上,实用之余又增添了几分湖湘诗画的浪漫 ,真乃“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在吸收其他地区优秀刺绣技法精髓上,自行研制出掺针和鬅毛针等72针法,衍生出‘双面异色绣’‘双面异物绣’等创新绣工,同一面积,通过内掺、外掺等不同针脚技术,创造出‘一绣双景’的效果。”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发中心副主任、湖南湘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刘玉珍向记者介绍道。她和团队一直致力于湘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展览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湘绣。
在街区的另一端,记者被一件件造型各异的鲁塘砂罐展区所吸引,从传统的炊具到现代的茶具、摆件,每一件作品都传递出匠人的智慧和匠心。
“鲁塘砂罐烧制技艺是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何氏家族祖传的手工技艺,距今有近九百年历史。”鲁塘砂罐代表性传承人何海江热情地向记者介绍,2016年他从湖南商学院毕业后,潜心钻研鲁塘砂罐烧制技艺,并于2018年创办何氏陶艺有限公司,成立了“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砂罐烧制技艺传习所”,进一步扩大技艺传授。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湖南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过制定推行相关地方标准、专业指导相关创建来促进其发展。目前,湖南省已创建省非遗工坊示范点 69家、非遗街区示范点24家、非遗村镇示范点47 家。”湖南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喻洁透露。
在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上,湖南省不断加强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不断扩大代表性传承人规模,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传承人记录工程,实施非遗研培计划等工作。
创新+科技焕发新生机
在湘绣展区,一台湘绣大师手工针法采集系统正在忙碌地工作着。这台机器可以将手工针法自动识别并转化为DST文件,可供智能刺绣机生产制作,为湘绣工艺数字化生产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率的技术保障。
“这台湘绣手工针法采集与智能生成系统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它结合了现代科技和湘绣传统技艺,为构建湘绣基因针法库建设奠定基础。”湖南省湘绣传承与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教授孙舜尧对记者说。
为避免产品同质化、创新低质化、发展滞后化,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究中心自2017年启动“湘绣数字化保护开发利用”项目, 打造出湘绣“密码库+软件集+工具箱+产业链”系统性工艺智能制造方法体系,已积累了湘绣文化基因库、针法数据库等创新基地,结合集成湘绣针法智能识别、数字化分色、针法计算、绣法生成、智能编辑(针法模型自动缩放)等新技术的智能制版软件,为湘绣工艺智造人机协同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团队已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形成了以“高校+企业+政府”“文化+产业+科技”的发展模式。
何海江向记者展示了一台砂罐自动化生产设备。这台设备可以自动完成砂罐的成型、修整、下釉等工序,大大提高了砂罐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何海江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不断提高砂罐烧制的成品率,引进半机械化车间,改变砂鼎砂罐制作工具落后、方法原始化的状况;产品从单一传统的制作样式向“美学”“实用”“收藏”等方面发展。
为了让科技赋能创新发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赴醴陵、开福、铜官、浏阳开展“非遗+科技”调研座谈,实地了解陶瓷、湘绣、烟花几大产业数智化发展情况,与湖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研究制定《非遗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共同设立非遗科技创新研究院,结合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围绕湘绣、湘瓷、烟花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攻克八项关键技术,打造“非遗+科技”转化应用平台。
产业+文旅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湘绣、鲁塘砂罐、梅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仅成为了湖南省特色文化名片,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
一位正在挑选湘绣制品的游客告诉记者,她是专门来购买湘绣作为新年礼物的,“湘绣制品精美绝伦,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收藏价值”。
何海江告诉记者,该公司积极开展“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非遗+餐饮”“非遗+文创”等跨界、跨域、跨行业的尝试。目前,鲁塘砂罐年销售10万件左右,年营收100多万元。
“我们根据传统内容设计了《双鹅》《梅山迎亲》剪纸图案,又采用先进的电子双面纤维编织、拉毛工艺,将剪纸原图再现在编织物上,制成围巾。” 梅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向亮晶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灵活穿梭,她告诉记者,《梅山迎亲》围巾通过文创衍生品的形式,在过去的10年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非遗对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作用显著。2024年湘西州13个非遗工坊有效带动近5000名村民创业和就业,其中吸纳脱贫监测人员数量300余人,支持23个传统村落开展了非遗宣传展示及技能培训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作用明显。
“近年来,我们创新推动非遗与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拓展非遗景观化、体验化、产业化等路径,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为旅游消费和村民财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袁悦平表示。
《中国城市报》(2025年01月27日第12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