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切实提高医疗效率

如何破除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障碍

2025年02月05日 14:19:12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康克佳

看同一种病,在不同医院要重复检查检验,不仅令患者烦恼,也加重了患者负担。

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我国从2006年便开始着手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明确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包括检查资料互认和检验结果互认。2010年7月,相关部门提出以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工作。

去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7部门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医疗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正成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效率的重要举措。

换医院就得重新检查

费钱费时费力

“2022年,我的膝关节因为韧带断裂绞索了,需要做关节镜手术。当时做手术的三甲医院不认可其他医院的核磁共振结果,在手术之前又重新做了检查。”北京市民张女士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以前看病就医,经常遇到这家医院做的检查到了那家却不认的情况。重新检查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让患者承受不便。

张女士的经历不是个例。北京市民陆先生在2023年时出现咳嗽、肌肉酸疼、发烧症状,便去北京朝阳区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做检查。经抽血、肺部CT检查后,他被诊断为细菌病毒合并感染。经历了4天服药治疗后,陆先生感觉身体没有好转,于是他转到另一家以优质呼吸科著称的三甲医院进行看诊治疗。挂号看诊后,医生告知需要再拍一次肺部CT、再做一次血常规检查。陆先生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血常规和CT结果出来后,除了白细胞这一项有所改变外,CT结果和上一家医院一样。“血常规检测还能理解,但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在一周内做两次肺部CT?”陆先生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不互认,甚至同一家医疗机构不同科室、院区间也不互认的现象长期存在。这其中,既有医务人员担心已有结果“不准”,不能作为后续诊疗依据的因素,也有个别医疗机构有意引导医生多开检查的情况。

“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重复进行检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金小桃表示,要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必然选择。

畅通结果互认

明确互认时间点

实际上,想要做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困难重重。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不同医疗机构间检验水平差异较大,再加上医检费用占医院收入比重较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容易受到医生的隐性抵制,导致部分医疗机构对检查检验结果“不能认、不愿认、不敢认”。

“有些项目能不能互认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对于一些比较稳定的项目如胃肠镜、肝功能等短期内不需要重复做的检查,医院之间进行结果互认没有问题。“但类似血常规等结果变化特别快的医学检查检验,多次检查对于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该医生说。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唐伟以影像检验举例说:“目前,各地区、各级医院间影像检验质量存在差异。由于习惯或者经验差异,一些医生对申请单填写或者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比较简单,有可能导致诊疗信息不完整、不延续、不准确,影响诊疗质量,医疗数据的价值未能得到有效体现。不同医院可能使用不同的检测标准和设备,即便是相同类型的检测,不同的仪器和试剂都可能会导致结果有所差异。”

为了更好明确检查检验互认范围,2022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规定检查结果是指通过超声、X线、核磁共振成像、电生理、核医学等手段对人体进行检查,所得到的图像或数据信息。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振常看来,开展互认的前提是结果准确可靠,要提高各地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检查检验工作的质量水平。

据了解,2023年10月以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持续开展。目前,全国各地正积极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各机构之间信息化建设“车同轨”。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到2027年底,各省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300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内医疗机构互认项目数超过200项。到2030年,全国互认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果互通共享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实现常见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

此外,《指导意见》明确,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建立检查检验结果数据库、“数字影像”或“影像云”等方式,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内跨机构共享调阅。

“当不同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在同一个电子平台上被打得开、看得到时,对患者而言就多了便利、少了费用,治疗也能更及时;对医生来说,可以快速获取患者最新检查资料,有助于更准确了解病情。”上述太原市某三甲医院的一位检验科医生说。

为推动检查结果互认

再出实招

影像检查检测结果互认只是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的第一步。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进一步扩大互认范围,还需要从制度、设备、人员等方面继续统一标准,提升水平,坚持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积极有序推进互认工作。

在今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我们一贯秉持‘充分尊重医师决策权,为互认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考虑客观实际积极稳妥推进工作’的总体思路。要坚持‘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原则。”她提示,互认项目的确定,应当从保障医疗质量安全角度出发,选择具有较高的同质化水平、较好的稳定性以及统一技术标准的项目。

然而,一些检查检验结果会因患者的生理代谢、病情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焦雅辉强调,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要加强医患的沟通和交流,在不能够互认的时候,做好解释说明,积极争取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从五个方面落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焦雅辉表示,一是坚持分步逐级稳妥推进。全面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服务模式,强化医联体内检查检验同质化管理。从紧密型医联体内互认入手,有序扩大互认机构和区域范围,逐步向市域、省域、区域和跨省份互认推进。

二是加强临床检验、放射影像、核医学等相关专业质控组织(中心)建设,推动实现国家、省、地市全覆盖,并推进质控工作向县(区)延伸,提升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规范化、同质化水平。这也是实现地市层面的三级医院对二级医院结果互认,以及二、三级医院同级间互认的必要基础和条件。今年的目标是地市范围内医疗机构间互认的检查检验项目达到200项。

三是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提高互认便利性。

四是加强工作调度,逐级加强对区域、医疗机构、科室和医务人员互认情况的监测评价和督促指导。同时,指导医疗机构完善内部绩效分配机制,鼓励结合实际将互认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内部绩效考核。

五是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财政投入、医保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推进互认的政策环境。

《中国城市报》(2025年01月27日第21版)


责任编辑:越玥

时政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