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人们除了餐桌上的团圆大餐,也少不了电视荧屏里的视听大餐。而这视听大餐的代表,就是春晚。如果说央视春晚是“主菜”,那么,各大卫视春晚堪称风格独具的“特色菜”。今年,将于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播出的2025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2025北京台春晚),受到广泛关注。
2025北京台春晚以“春天花会开,幸福向未来”为主题,首次实现京津冀联合录制节目。晚会总导演秦峥在媒体见面会时谈道,希望通过此次联合录制,让京津冀三地在文化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成果。
京津冀联动
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为何今年北京台尝试在京津冀三地联合录制春晚?2025北京台春晚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2025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入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而北京台春晚作为重要的文化盛事,期望通过联合三地制作增强京津冀区域文化认同感,推动多地群众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京津冀三地的人口结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联合录制春晚可以增强春晚的包容性和多元性,让不同地域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点,感受春晚的温暖和欢乐。
据悉,2025北京台春晚上,关晓彤、胡先煦、王宝强等京津冀三地嘉宾将联袂表演融合戏曲、曲艺、杂技等元素的歌曲《回家过年》,展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好画卷。此外,晚会还将把三地的非遗项目、特色年俗和地方美食进行同场展示。
京津冀三地主持人共同演绎的创意节目《雨燕回正阳》,通过表现北京雨燕在春天跨越山海飞回北方,在京津冀三地安家栖息的情景,将京津冀三地的文化精髓与深情厚谊紧密相连,寓意着广大群众的文化情感如同雨燕迁徙一般,跨越地域,温暖人心。
“去舞台化”
打造沉浸式社区体验
社区是展现群众春节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2025北京台春晚通过歌曲、舞蹈、小品等一系列节目,展现各地群众春节期间的社区场景与生活氛围,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对“家”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呈现社区场景,2025年北京台春晚在舞美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打破了常规的舞台界限,以“去舞台化”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无界限、零距离的沉浸式社区生活场景。
在这个场景里,饺子馆、小院、超市、照相馆、花店和商业街等颇具烟火气息的市井元素,被巧妙地结合进舞美设计,呈现出既不失传统意趣又富有现代风格的视觉效果。观众跟随节目镜头的切换,在街头巷尾穿行感受城市烟火气息下的节日气氛。
一些民间文艺团体及艺人,也受邀来到2025北京台春晚舞台共同展现风采。如卡酷七色光艺术团的小朋友们与华语流行乐男歌手任贤齐携手演唱《春天花会开》,传递出对美好的生活向往。热爱舞蹈的“天津大姨”“六全大爷”,以及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的“北京口琴大爷”等,也将以真实动人的状态,演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北京台春晚除了展示城市社区文化和情景,还尝试通过4K制播、升降台、多屏联动、数控灯光以及AIGC特效等多种技术手段,营造出极具科技含量的未来社区场景,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全新体验。
“回家”主题
营造温馨欢乐氛围
“回家”主题及理念,贯穿于2025北京台春晚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歌舞节目《她说,老啦》,通过中国内地男歌手周深的歌曲与中国内地女演员许娣的场景表演,为观众呈现出时间流逝中亲情的珍贵与温暖。周深表示,自己彩排时不敢多看许娣,因为她的真情演出加上歌词的烘托,让人忍不住想流泪。“我希望大家平时也要多关心家里的老年人,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常回家看看。”周深说。
对于“回家”主题的设计,2025北京台春晚总撰稿王寅解释,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智能手机、电脑等工具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保持联系。但即便如此,过年大家还是要回家团聚。那种围坐一桌,彼此看得见、听得见,能够触摸到的亲密相处,是科技手段无法替代的。
因此,王寅期望借助“回家”这一深植于中国人内心的基本文化情怀,将观众的心灵紧紧交织在一起。
对于网上提到的春晚表现形式偏旧,不符合年轻人观看习惯这一观点,王寅有着不同看法。“当我们回家陪父母过年,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时,总需要有趣的元素来为这个时刻增添更多的温馨和欢乐。而春晚,就是这样一种能够链接起家人情感、让人们在欢笑中感受亲情温暖的纽带。”王寅说,“当然,我也明白年轻人更倾向于个性化的选择。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会有更智能的科技手段帮我们选出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春晚内容。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春节回家过年的文化情感是不会变的。因此,我坚信春晚的存在意义深远,它将继续成为我们过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城市报》(2025年01月27日第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