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我从基层来

2025年03月10日 17:33:45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赟代表:把民意“砌”进制度的砖瓦里

■中国城市报记者 孙雪霏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在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一处改造后的老旧小区里,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中心副主任张赟站在崭新的透水砖人行道上,看着老人们围坐在树荫下喝茶聊天,笑得格外欣慰。

这一幕,是张赟履职日常的缩影。她扎根建筑行业20余年,将专业所长与人大代表职责深度融合,成为群众口中的“安全卫士”。

“过去小区路面坑洼,下雨就积水,电梯更是想都不敢想。”年过七旬的吴奶奶回忆道。2020年,国家启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张赟主动挂钩老城区联络站,直面居民“堆积如山”的诉求:管线老化、环境脏乱、电梯加装矛盾……

“加装电梯是改造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张赟坦言,低层住户的反对、资金分摊的争议常让项目停滞。她带领团队逐户沟通,创新采用“分摊比例动态调整”方案,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最终推动辖区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惠及万户居民。如今,陈奶奶因腿脚不便搬离的老房子装上了电梯,她又搬了回来:“老街坊们都在,住得比新小区还舒坦!”

“建筑安全无小事,一砖一瓦关乎生命。”张赟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调研数据。2024年全国两会,她提交的《关于加快出台房屋建筑安全管理条例的建议》获住房城乡建设部重点回应。今年,相关立法草案已进入审议阶段,拟建立房屋“体检”、养老金和保险三项制度,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控。

“群众信任我,我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张赟的手机里存着数百条群众来信。今年,她提出新建议:构建“接访—分流—督办—反馈”全流程机制,推动多部门联动平台建设。“比如加装电梯纠纷,涉及住建、财政、社区等多方,闭环机制能明确责任、限时督办,避免群众‘跑断腿’。”

临别时,张赟匆匆赶往下一场调研。她的日程表上,还列着“社区应急安全培训”“加装电梯个案回访”等事项。“全国人大代表不是挂名头衔,而是要用专业和脚步,把民意‘砌’进制度的砖瓦里。”张赟信念笃定地说。

马东平委员:为妇女儿童带来更多美好生活的希望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尽心尽力履职。”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近年来关注的方向聚焦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上。

2022年9月,马东平的《关于给予西部欠发达省份困难家庭适龄女性免费提供HPV疫苗的提案》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积极回应。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行动,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将HPV疫苗接种纳入当地的惠民政策体系之中,并针对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倾斜与充足的经费支持。在这份提案的推动下,近年来,许多地区纷纷将HPV疫苗接种列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数十万女性从中切实受益。今年,甘肃省对10万名适龄女童在“知情、自愿、补贴”的原则下,进行HPV疫苗补助接种,被列为2025年甘肃省10件为民实事之一。

近年来,马东平走一线、察民情、听民声,扎扎实实沉下基层调研,并把学术研究与履职有机融合,触角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发展等多个领域。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一次深入的山区调研中,马东平关注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存状态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学校教育、医疗关照基本能够维持在正常范围。但由于缺少父母陪伴,这些孩子依然面临经济、心理、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对此,今年马东平建议,建立长效机制,全方位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心理建设。政府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系统规划,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学校作为孩子们成长的关键场所,更要主动担当,一方面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孩子们筑起心理健康防线;另一方面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针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他们打开心扉,重燃对生活的热爱。

用脚步感知民生所需,以责任丈量履职之路。紧扣“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马东平希望能为更多妇女儿童带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前行至远方。

金李委员:“银发经济”也是“青春事业”

■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今年55岁,却已是一头白发。他身边的诸多朋友都临近退休,平日里相聚,养老自然而然成了他们常常谈及的话题。

去年,卸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的一位70多岁的学者,加入了金李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创新创业和组织管理系。在金李看来,这位学者“青春正当时”。

金李在履职过程中发现,60到70岁的“活力老人”群体日益壮大。“很多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可以通过建立‘银发智库’、志愿服务等方式,给他们提供更多发挥余热的机会,挖掘老龄人口红利。”

金李认为,人口老龄化并不代表人口红利的消失。实际上,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老年人也可以继续发光发热。

作为一位“准老年人”,金李还注意到,我国的老龄需求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老年群体既有对衣食住用行的需求,也有对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还有休闲娱乐等“诗和远方”的新需求。

截至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3亿人,到2035年将突破4亿人。金李表示,解决群众对养老的关注点,就是“银发经济”的发力点。“银发经济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产业,在供需两端都有着巨大的空间。”他提到,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体量预计可以达到30万亿元。到2050年,银发经济至少可以提供1亿个就业岗位。

“‘银发经济’也是‘人文经济’。当我们讨论‘银发经济’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一个关乎文明温度的命题。我们应该如何‘优雅地老去’,这既包含对生存需求的满足,更包含对精神家园的滋养。‘银发经济’也是关乎未来的‘青春事业’,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参与。我希望让我们一起来呵护‘银发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升老年人的福祉,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金李说。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10日第13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心理健康
  • 电梯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