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媒体

四川省成都市:实施“四项行动” 锻造过硬党员队伍

2025年03月24日 10:56:07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

为全面提升全市党员队伍质量,四川省成都市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针对党员队伍建设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系统研究、靶向施策,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蓉城先锋”党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实施“发展党员提质增效、教育管理赋能强基、发挥作用聚力兴蓉、暖心关爱激励担当”四项行动,提出27条具体措施,持续锻造过硬党员队伍,促进党员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为努力绘就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图景贡献更多先锋力量。

着眼后继有人根本大计

实施发展党员提质增效行动

针对党员队伍“入口”质量问题,成都市坚持把提高党员质量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持续强化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及时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使党员队伍年龄文化职业等结构全面优化。

精准施策提高发展党员工作针对性。坚持每年提前调研,精准掌握各领域各层级优秀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在市、区(市)县分级建立台账,每季度定期会审,及时动态更新信息,从源头上落实“提高质量”总要求。完善“基本+专项”发展党员结构指标分配机制,突出做好优秀农民工、“蓉漂”人才、产业建圈强链骨干人才、新就业群体等重点领域发展党员工作,动态储备入党积极分子3万人。

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教育培养。突出“思想入党先于组织入党”,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每年定期开设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市级示范培训班,各区(市)县对发展对象实施全覆盖集中培训。发挥好政治仪式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安排发展对象听党课、列席党日活动、观摩入党宣誓仪式等多种方式,使其了解党的知识、感受党内生活、接受党性熏陶、增强党性观念。探索分层级选派党员领导干部、党员专家人才担任高层次人才联系培养人机制,采取主动上门引导、量身定制的方式,为高层次人才入党积极分子提供小班化、研讨式培训。

强化发展党员过程与节点监督。建立发展党员全程纪实机制,依托“蓉城先锋”智慧党建应用系统,实现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信息互通,共同把牢政治关、结构关、程序关和责任关,督促提醒发展党员环节、关键流程不漏项、不跑偏,实现步调一致和精准掌控。坚持规范管理、强化培训、制度约束,严抓培养联系人队伍,规范完善指定培养联系人的程序,建立培养联系人台账,及时调整不合格、不胜任培养联系人。

突出实战实训

实施教育管理赋能强基行动

针对党员日常监督管理有薄弱点的问题,成都市坚持以党员教育管理提质增效为目标,全面建立分层分类的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延伸党员教育管理触角,严格管理标准、落实管理责任,让每名党员都有效纳入教育管理,推动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实战水平全面提升。

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课、主课、必修课,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成都足迹”和红军长征、成都解放、三线建设、抗震救灾等本土红色资源,开发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和研学线路,推动广大党员深化学思践悟。持续深化“党课开讲啦”等学习平台建设,开展“蓉城先锋·初心讲坛”“微党课进支部”“蓉城先锋·一线奋斗”等特色宣传宣讲活动,建立“两代表一委员”“两优一先”宣讲团51支开展定期巡讲,让党的创新理论走到党员身边、走进党员心里。

突出学用结合强化实干实训。坚持以实战为导向,突出针对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员的实际需求,分类搭建城乡基层党员实战实训教育培养、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履职能力培养、新兴领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平台。完善市级示范培训、县级重点培训、基层兜底培训三级培训机制,建立市、区(市)县级“中心校”和基层党员“微党校”阵地4500余个,针对性开展传帮带工作,全面提升党员政治能力和履职水平,办好全国首家基层党务学院,全面服务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实操能力培训,承接省内外培训200余期,培训学员1.2万余人次。

着力提升组织管理效能。压实党支部直接管理党员职责,通过严格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持续规范党员网络行为,引导在文体活动等公共场合注重自身党员形象,加强“八小时”外监督管理等有效举措,把党员管理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出台《加强村党组织书记监督管理激励办法》,系统构建“一肩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监督、管理、激励、提能全链条机制,引导“一肩挑”村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头雁作用。聚焦党员党组织关系转接、党员档案找补等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规范党组织关系转接,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和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稳妥有序完成中央、省属国有企业6万余名退休党员组织关系属地管理。健全落实涉嫌违纪违法党员信息通报和及时发现处置机制,定期同纪检监察、审计、信访等部门沟通情况、通报信息、研究处理意见,对不合格党员按照不同情形给予限期改正、除名等相应处置,始终保证队伍“肌体健康”。加强省内在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培养,建立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地流动党员协同共管机制,发布“机会清单”“政策礼包”,开发蓉城先锋“流动党员”智慧党建应用场景,19170名德阳、眉山、资阳在蓉流动党员到党组织报到并接受教育管理,带动省内4万余名党员报到入列。

聚焦担当作为

实施发挥作用聚力兴蓉行动

针对党员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成都市坚持聚焦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中心大局和群众所期所盼,搭建党员作用发挥平台,畅通党员作用发挥渠道,充分激发党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等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健全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作用发挥机制。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区分8小时内、8小时外,在职、离退休,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不同群体、不同场域的党员,搭建各类党员发挥自身优势的平台,健全完善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创建机制,广泛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活动,推动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全市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2.1万余个,市县两级指导国企组建党员攻坚队630余支,破解研发领域“卡脖子”难题1000余项。围绕新兴领域党员在网络空间中发挥作用,制定党员网络行为责任清单、负面清单17条。

健全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作用发挥机制。依托“文明兴蓉”志愿服务平台,通过群众点单、党员接单等方式,实现志愿服务的精准对接,组建起法律援助、就业帮扶等600余支各行业领域专业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蓉城先锋·点亮微心愿”活动,涌现出“春熙嬢嬢”“红海棠”等一批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坚持围绕服务中心谋划推动党员志愿服务,结合汤尤杯、世园会等重大赛会,实施“蓉城先锋·同心赴赛会”党员志愿服务行动,引导党员志愿者一线参与,带动形成全社会“以会营城、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累计开展活动377场,参与活动3515人次。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契机,精心策划“蓉城先锋·优营商”党员志愿服务行动,常态化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走万企、解难题”“我为营商环境优化出份力”“政策直播间”线上惠企政策宣讲等活动,协调解决企业各类问题诉求13450个。

健全平急转化、应急动员作用发挥机制。着眼构建平急结合的组织动员体系,依托各区(市)县联动当地镇(街道)、社区、小区、物业以及包联部门、单位等工作力量,建立“分片包干”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抗击自然灾害时迅速集结下派党员先锋突击队,组织在职党员就地转为应急处置力量。以村(社区)为单位全面建立应急储备人员库,实行5000余名“报到党员”编组管理,聚焦信息通联、后勤保障、宣传引导、机动支援、秩序维护、医疗救援等重点任务,定人定岗定责。坚持“理论+实训”同步抓,采取全员集训、技能特训、实战轮训等形式分段联学,组织党员系统学习应急防灾相关政策法规、救援救护基本常识,有效提升党员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突发事件、抗击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应急动员能力。

传递人文关怀

实施暖心关爱激励担当行动

针对党员引领关爱不足的问题,成都市坚持将思想引领和服务凝聚结合起来,规范开展集中性表彰和及时性激励,完善党内即时关怀、重点对象关怀、重要节日关怀的立体式体系,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激励关怀帮扶广大党员,不断强化广大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充分放大党内表彰激励效应。组织开展“两优一先”、蓉城先锋“双示范”推荐评选,广泛选树各领域基层先进典型,树立鲜明价值取向,以先进典型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去年隆重表彰89名优秀共产党员、4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9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用他们的事迹激励全体党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落细落实关爱帮扶举措。坚持统筹兼顾,做到普遍关爱与重点帮扶相结合,通过开展走访慰问、过“政治生日”等方式,把精神激励、人文关怀与物质帮扶结合起来,加强对因公伤残、因公殉职家属等重点对象关怀帮扶,关心关怀党员身心健康。出台《成都市党内关爱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每年从市管党费安排资金作为党内关爱专项资金,每年在“七一”前实施党内关爱计划,对因公或见义勇为致残、殉职、牺牲的党员或其家属464人进行全覆盖关爱,对本人或家庭因重大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重大疾病等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2458人进行重点关爱,对基层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担任过市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中生活困难的党员807人进行适度关爱。

搭建先进典型宣传平台。在“蓉城先锋”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光成炬”专栏,推动各级党组织设置荣誉墙、光荣榜,展示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搭建优秀党员“亮相”展示平台,已累计推出“蓉城先锋·微光成炬”16期,累计阅读量达10万人次,让党员先锋事迹、成长故事被更多党员群众看见,营造出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24日第25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党员责任区
  • 时政
  • 党组织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