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媒体

打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廊道”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实践探索

2025年03月24日 11:06:36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兰文飞  李鸿渊  宋薇萍

放眼中国经济版图,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上海,赋予上海新使命,擘画上海新蓝图,要求上海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发源于上海松江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由此应运而生。

G60本是一条国家级高速公路的名字,如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构筑了独树一帜的“创新廊道”经济,蹚出了一条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之路。历经8年多时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带动上海松江,浙江嘉兴、湖州、杭州、金华,江苏苏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区),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矩阵,走出了一条由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区)共建以来,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发展活力最大、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九城(区)GDP占全国比重上升到1/15,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国1/7,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国11%,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12%,科创板上市企业数超全国1/5,国家级孵化器占全国1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10.1%。

创新一体化发展的

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

2016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创造性地提出“G60科创走廊”概念,面向长三角、沿G60高速公路构建共建共享、产城融合的1.0版G60科创走廊,主动打造引领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引擎。2017年7月,松江、嘉兴、杭州三地签订《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使G60科创走廊从松江延伸到嘉兴、杭州,升级到2.0版。2018年6月,依托国家重大项目沪苏湖高铁和松江枢纽建设契机,九城(区)共办首届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发表《松江宣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G60科创走廊拓展为贯穿长三角三省一市、“一廊一核九城”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进入3.0版新阶段。

区域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支撑,其中打破行政壁垒是关键。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济武表示:“科创走廊本质上是一个地域性的、完整的科创生态系统,除了能够有效实现多门类科技与人才在空间上的聚集外,还能打破城市群之间的隔阂壁垒,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互相弥补创新要素的不足,真正带动大区域、多城市高质量发展。”

科创走廊日常运行谁来驱动?作为九城(区)跨行政区域的协调机构,2018年7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席办)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双子楼A座挂牌并正式运行。来自九城(区)的28名干部集聚在35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打破行政级别、行政区划设置,被分为综合、产业、科创、商务、宣传5个小组,面对面办公,实现扁平化管理。截至目前,九城(区)一共派出7批次、共176位干部到联席办挂职,5个小组也扩容到8个,增加了金融服务中心、调研组、创新合作组。

依托联席办的高效协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持续健全“央地联动、省市支持、区域协同”的机制,这一机制被写入《长三角州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10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2021年3月,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实现了战略地位和发展空间的历史性突破。

从初期的试行与探索,到后来逐渐清晰的定位与规划,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智慧与韧性,九城(区)越来越有商有量,合力越来越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贾占锋介绍,九城(区)共商共研、务实推进年度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共同制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讨论稿)》,并提交G60联席会议、专责小组全体会议讨论。G60跨区域协同立法项目被列入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2023—2027)。同时,九城(区)人大、政协、组织部、统战部、群团组织等形成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常态化制度性举办G60系列品牌活动250余场。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聚焦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依靠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形成了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空间发展格局,更好地发挥服务辐射带动长三角的重要引擎作用。

构建产业要素链接

高能级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跨区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松江作为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策源地,具有构建产业要素链接高能级平台的独特优势。

以大飞机产业为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区)与中国商飞达成战略合作以来,1800余家企业纳入G60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为大飞机输送的合格和潜在供应商增幅超过40%,促成G60重点企业与商飞成立联合攻关团队并自主研发航空辅助动力装置。“依托商飞·G60工作专班,双方共同开展了硬科技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进一步提升全产业链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商飞总部科技委副主任叶伟表示。合肥江航飞机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鹭翔航空设备有限公司、杭州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这些来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企业凭借自己的基础和优势不断为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善添砖加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区)的大飞机产业链也不断完善,形成集群态势。

跨区域产业联盟是实现产业链接的枢纽和支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1+7+N”产业联盟体系建设为抓手,推深做实16个产业(园区)联盟,提档升级1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统筹发展11个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众多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需求,在长三角地区加速布局,上演了精彩的“双城记”“多城记”。正泰电气副董事长陈成剑介绍,正泰电气采取了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三城”同步发展的策略,以此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配置。在松江,正泰启迪智电港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在嘉兴,电气产业基地的布局已初见成效;而在合肥,制造设备基地的设立则进一步提升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为了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设G60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助力各地优化要素对接。截至目前,金华、芜湖、宣城、池州、上饶、浙商、皖投等城市和投资集团均已在松江设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总数达到18个。这些创新中心成为链接内外的重要平台。以芜湖为例,芜湖中心已累计集聚企业29家,招引高端人才超百人。

同时,一批“科创飞地”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蓬勃涌现,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2020年6月,南浔(上海)科创中心正式启运,用于科创孵化企业的入驻,通过引入科创企业,再从中选择一批引入南浔。截至目前,已有45家企业入驻南浔(上海)科创中心,其中75%是高新技术企业。湖州南浔人才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虞岱介绍:“我们从中引导了5家企业到湖州市南浔区拓展。创新中心成为研发中心,而南浔区成为他们的生产基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南浔引入更多的人才。”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协同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竞争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如何跳出同质竞争的老路?这就需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推进。

在科技创新这篇文章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区)正以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大放异彩。宣城建成安徽首个省级光伏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宣城科创基地,全力建设“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芜湖实施“赤铸之光”重大科技项目,推动长三角区域高校院所、院士团队、龙头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合肥挂牌运营首个国家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255个光子操纵,均创世界新纪录。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设立和成功运行,是九城(区)协同创新的重大探索之一。在科技部指导下,2022年6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功备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方作明介绍:“这是长三角首支承接国家战略任务、九城(区)国资共同出资、海通证券联合投资的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是聚焦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助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重要合作载体。”该基金打破财政资金跨区域使用壁垒,以金融供给一体化助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2023年10月,基金入选《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创新典型实践案例名单》,作为创新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协同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

同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持续深化协同创新。“九城(区)4000余家科创载体协同联动,已建成31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47个路演中心,累计举办300余场活动,促成400余个项目落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满媛媛介绍,比如,持续深化“G60科创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设,推动九城(区)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创新券通用通兑;借助“1+365”机制(即一年一场科技成果拍卖会与全年持续交易),6年交易额超300亿元,年均增幅高达120.6%。

目前,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科技人才流动、专利输出等方面对长三角的支撑度已达30%,对全国的贡献度达10%,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5以上,逐渐展现出对标全球创新走廊的实力。[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上海证券报]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24日第10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协同创新
  •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
  • 长三角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