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区开展第十二批次(雄东片区)回迁安置住房交付工作。
河北雄安新区雄东片区银帆社区雄业创工坊开展“职引未来 筑梦青春”就业招聘活动,服务雄东回迁群众。
河北雄安新区昝岗管委会坚持党建赋能回迁安置,坚持以人为本,聚焦回迁安置、就业创业和新型社区治理三个方面,靶向实施“红领安居”“红领安业”“红领安心”三项微工程,推动新建片区基层治理体系、乡风文化整体性重构、系统性提升,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大规模整体回迁安置模式,切实解决好安居和乐业难题,让2万回迁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实施“红领安居”工程
健全回迁安置服务体系
回迁安置是事关建设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雄东片区以党建为抓手,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协助相关单位全覆盖查验安置房屋,督促查验问题整改到位。雄东片区第十二批次安置住房分配工作涉及回迁居民784户2784人。2月24日—26日集中验房交付期间,安排验房1780套,交付通过率100%;交付现场平稳有序,群众综合满意率100%。
高度重视,全链条部署。回迁工作作为新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以“四个空前”为标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压实党组成员主体责任,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编制安置住房分配工作方案、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等“1+3+N”系列工作方案,结合回迁时间点制定任务清单(责任分工表);总结前十一批次回迁工作做法,推动社区党组织形成“时时刻刻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开展全过程、全要素模拟演练,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形成限期整改清单;系统构建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召开专项调度会30余次,组织社区工作者参与4轮查验复验,形成“一户一档”问题清单,覆盖门窗密封性、水电管线等50余项指标,确保交房前24小时“零重大缺陷”交付。
密切配合,全联动配置。用社区党组织“一根针”串起回迁工作“千条线”,以拧成“一股绳”的合力推动基层党建和回迁工作双向发力、紧密相连。成立回迁入住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十二组”,回迁期间一线指挥、协调处置重要事项,保障验房交付顺利进行;建立县级领导包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三级党员干部包联体系,全面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延续征迁工作体系,包联队员全程协助,实现政策提前宣讲到位、问题提前化解到位;各交付点建立县级领导包联的工作体系,各参与单位定人定岗定责,验房过程高效平稳,落实高效沟通反馈机制,确保各环节信息实时共享,其中龙台社区交付点成功突破单点单日收房400套大关。
精心筹备,全流程保障。结合回迁实际和雄县特色设置“春暖惠民”促消费专场活动区和非遗展示区,迎接群众回家;对71名党员志愿者、社工进行多轮培训,每日6点即到达点位开展筹备工作,通过疏导结合、控制人流量、合理调配大巴车发行顺序等方式,使回迁群众实现10分钟速达交付点;按照每人每天4户的任务标准配置160组验房师,按15%的比例储备应急力量,从身份核验、签约缴费到钥匙领取,居民平均仅需20分钟即可完成手续办理;实时跟踪缴款进度并动态调整验房策略,首日设置适度验房量进行流程压力测试,次日集中资源提升单日接待峰值,末期全面收尾保障整体进度,动态调控任务分配,实现日均验房完成率98%的显著成效。
实施“红领安业”工程
营造就业创业良好环境
昝岗管委会高度重视回迁入住群众对就业数量及就业质量的更高需求,多方调研、深入研究,打造具有产业特色和广泛辨识度的中国式现代化社区邻里经济创业孵化场景,为全面促进本地就业增收做出贡献。
党建引领,就业思路上高度。昝岗管委会各级党组织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周围“两企三新”党组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基层党员干部、就业信息联络员等队伍力量,形成党委有号召、党员有响应、群众见实效的工作局面;打造一批专业“工坊经纪人”,推动农创客、新乡贤及各领域优秀人才参与工坊建设,实现人才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集约利用。推行“五访五问”工作法,待业人群必访,询问就业意向,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积极探访待业人群,了解群众就业意愿,结合“周周看、家家到”活动,持续更新回迁入住群众就业情况台账,登记雄东回迁居民求职需求11370人,入职上岗1764人,切实打通组织为群众送岗上门的“最后一公里”。
场景创新,就业模式提精度。结合社区党组织走访入户情况,立足回迁劳动力的现实情况,在前期零工市场的基础上升级创办“雄业创工坊”,吸收雄东群众以往从事箱包生产、帽子加工等传统产业的经验,通过资源下沉、产业进社区、加工入户等形式,引导、整合雄县及周边箱包制帽等本地传统产业中有条件的企业把基础加工环节布局到雄东片区;选设11个点位,面积约5914.32平方米,创建雄东“雄业创工坊”就业创业示范街区,灵活利用片区预留空间创办车间式、工坊式、田园式新型帮共体就业创业平台,有的放矢,有效吸纳回迁社区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居民“家门口”就业,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创工坊整体入驻运营后可直接带动700—1000人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真正实现了“上楼安家、下楼就业”的理想生活与工作模式。
服务保障,就业援助升温度。联合雄东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开展“源来好创业”“创业路上,政策助力”等宣讲活动,帮助居民全面了解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以社区党组织为单位,举办“串门计划”等创新创业活动39次,创业导师问诊46次,参加人数900余人,直接带动就业270余人。根据回迁劳动力的就业和培训意愿,结合用工单位岗位技能要求,组织定点培训学校开展相应专业的技能培训。针对高校毕业生、回迁群众、未就业者等群体,开展专项招聘活动24场,邀请企业654家,达成就业意向约3245人,并配合县公服局以服务雄东回迁群众等群体为重点,面向各类重点群体组织开展招聘活动75场,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持续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障。
实施“红领安心”工程
打造暖心惠民服务品牌
昝岗管委会以“党建领航·服务先锋”机关党建品牌为引领,以银帆社区“悦邻里”、兴庆社区“五心领航”等四个社区党建品牌为依托,探索“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回迁社区服务模式,丰富志愿服务应用场景,让10510户23424名回迁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品牌引领,探索“党建+志愿”新模式。打造“1+4”党建品牌矩阵,根据回迁居民的需求,建立了志愿服务需求、资源、项目“三项清单”,常态化开展对回迁居民老中青群体的定期寻访评估、关爱服务等互助服务。在机关推行“党建+志愿”模式,动员党员同志认领为民服务事项,推出“文明有你”积分兑换小程序,鼓励以服务换积分、以积分换优惠,实现社区居民互助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多方联动,开展“经验+智库”大集合。引入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第三方智库,深入开展需求调研,结合雄东片区实际,开展“昝一起”全龄友好志愿服务项目,以志愿服务“小切口”重塑社区治理“大体系”。设立片区、社区两级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培育“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星火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伍25支,覆盖居民志愿者800余人,促进多主体经验共享与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参与、各尽其责。
要素集聚,打造“人才+阵地”强支撑。选树“雄东好人”等党员先锋模范,壮大基层治理人才队伍,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理念培训、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和志愿者议事协商会等方式,为志愿服务人才提供了提升自己、交流实践的平台,形成“老带新、新带幼”的良好氛围。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社区文化站等多级阵地,积极拓宽全龄友好型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地推进志愿服务聚集,补齐了居民“家门口”的服务资源设施,打造居民全龄的综合服务阵地集群。回迁以来,开办各类教育培训、志愿服务、便民服务活动、文艺演出等活动100余场次,服务回迁群众共计15000余人次,逐步托举起雄东文明风尚,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回迁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推动人与城市的共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24日第23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