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中国华能总部项目开展党建联建活动。
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文华社区联合城服物业公司走进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第一实验小学,开展植树节主题活动。
启动区是未来河北雄安新区的主城区,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主阵地”。启动区管委会坚持以党建引领项目要素、支撑要素、功能要素、管理要素、服务要素加快集聚,探索党建引领未来城市建设、运营、管理雄安方案,凝聚建设发展新动能、搭建承接疏解新模式、浸润基层治理新网络、描绘社区建设新图景,全力提高承接疏解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展现雄安新区高水平现代化城市形象提供坚实保障。
协同治理机制
凝聚建设发展新动能
启动区高举党建引领旗帜,探索党建新模式,构建党建协同机制,全力护航启动区项目建设发展,凝聚高质量建设启动区新动能。
健全党建联动机制,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启动区以政企联合临时党委为核心,整合片区重点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40余家,签订党建联建协议20份,构建“新区党工委—联合党委—项目党支部—党员”四级组织体系,覆盖196个临时党支部、13个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周例会、问题会商等机制,累计召开协调调度会50余场,解决片区建设堵点问题400余项。同时,积极谋划成立疏解高校联合党委,推动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党群工作部、雄安新区教育局与四校建设指挥部等单位深度联动,为高校疏解提供前瞻性组织保障。
深化“党建+项目”模式,助推建设质效双提升。创新“党建引领、片区包联”机制,班子成员带头落实一线走访、一线调度、一线解决“三个一”工作,全年上门服务项目近400次。联合参建单位打造“党建创优示范工地”20个,开展理论联学、红色教育等政企联合党日活动8次,覆盖建设者2000余人次。以“共建启动区、同筑未来城”品牌为引领,推动党建与工程进度、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形成“党旗插在工地、服务沉到一线”的生动实践。
强化“红领育才”工程,锻造专业化治理队伍。启动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培养机制,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12场,组织领导干部100余人次赴北京市、上海市、苏州市、成都市、深圳市等地学习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先进经验。同步实施“品牌联心”工程,举办“大讲堂”“开放日”等活动12期,惠及人员超千人,打造政企共建共治共享标杆品牌,以干部能力提升和品牌效应释放,为新区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三心”服务品牌
搭建承接疏解新模式
启动区坚持以“三心”疏解服务机制为抓手,围绕承接疏解、服务疏解、配套疏解,助力中国星网项目实现高效建设、高效竣备、高效入驻,确保疏解单位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
全方位用心谋划对接,高标准承接疏解落地。建立疏解项目谋划对接机制,围绕“三大功能”,提早谋划实施项目周边公服、商服、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实现城市功能一应俱全。建立疏解项目设计对接机制,组织“设计见面会”,一站式提供水电气讯暖等市政报装流程及资料,同时提前完成项目四区四通道四临建方案设计,一揽子解决项目进场前设计对接、场地占压、临建统筹等问题,为项目加快进场提供坚实保障。
全流程贴心统筹协调,高质量支撑疏解建设。建立施工统筹协调机制,全程跟进项目建设进展,提供全流程服务,协助完成前期项目建设用地手续报备等程序,高效压缩办理时限,每周协调解决项目进场后交叉施工、时序衔接等问题,有效推进项目拔节生长。建立项目建设质量安全检查机制,以“一线行”“早班行”“夜查”“月度检查”等活动为抓手,以查促改,确保项目创造“雄安质量”,打造“花园工地”。建立竣工验收上门服务机制,协同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成立验收专班,形成竣工明白纸,将中国星网项目竣备时间由原60天缩短至30天。开展“百日攻坚”“收边收口”“绿化补植”专项行动,编制21项市政专项提升要点,建立11项现场管理制度,完成102处围挡审核、98公里主次干路整改提升,着力打造精致细腻、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全覆盖暖心综合保障,高水平服务企业入驻。创新疏解服务载体,对疏解项目落地全过程以及疏解人员的教育医疗、社保落户、交通出行等工作生活进行详细梳理,推出涵盖6个板块、8大类别、100余项新区政务服务和生活保障信息的2.0版本《雄安新区启动(起步)区疏解服务手册》,确保疏解人员能够迅速适应新区环境,高效享用各类服务疏解优质资源。打造“小而美”的商业街区,全面配齐“开门七件事”等基础业态76家,咖啡店、书店等疏解人群亟需业态12家,接续导入高端餐饮、休闲娱乐等品质提升业态23家,推动“15分钟生活圈”落地生根,全面满足疏解人员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打造“零距离”服务机制,联合新区各局办每周上门2次坐班服务中国星网集团,提供“一对一”服务,累计解决住房、公积金、社保、交通等问题20余项。搭建疏解服务交流平台,举办“启动区开放日”“疏解大讲堂”等系列活动9场,精准推送住房、教育、医疗等政策,累计服务、联动疏解企业90余家,惠及疏解人员1500余人次。
红色脉络交织
浸润基层治理新网络
启动区坚持构建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以塑造宜居宜业、全龄友好、绿色发展的社区生活场景为目标,聚焦服务疏解核心,在基层治理中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构建党建引领“135工作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与辖区单位、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物业公司等功能型党组织建立常态化联系,建立1个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片区—社区—楼栋”三级议事平台,形成“党员上门问事、楼栋梳理提事、社区协商议事、干部领衔办事、群众评事”的五事工作业态。
建立“党建项目化”管理机制。启动区内汇聚众多国企、央企,社区以主题党日、结对共建等形式扩大党建联盟效应,与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雄安文德幼儿园、国家电网等12家单位建立常态化联系,目前已与8家单位开展项目联建活动,逐步向辖区内“公有企业全联建”目标靠拢。
构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在“周周看、家家到”常态化走访机制下,社区建立民情台账和“社区为民服务的300件事”台账,延伸三级议事平台功能触角,形成矛盾风险梯度缓冲通道。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一线走访制度,协调解决居民急难愁盼事项350余件,抓早抓小化解矛盾隐患,切实提升问题解决质效。
多元共建共治
描绘社区建设新图景
启动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为民服务领域,以梳理清单、链接资源、线上打通为重点,始终在党组织的领航下,抓牢群众需求,逐步实现自治共治的具象化治理图景。
筑牢基础便民服务底座。启动区社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契机,将服务窗口前移,社区工作者通过“嘴勤、眼勤、手勤、脚勤”拉近居民距离,做到社区基本情况清、疏解需求动态清、流动人口变化清、驻区企业资源清和矛盾诉求隐患清。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扩大社区政务服务事项至52项,采用“365天+21:00”工作方式,将医保社保、水电气热等高频事项纳入社区服务范围,将服务送到居民身边。
打响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启动区社区以“坚守初心、服务暖心、奉献爱心、打造同心”为目标,深化“社校联动”创新搭建志愿服务体系,与北京四中雄安校区签署志愿服务基地合作,开拓文化交流、创新活动、家校社共育等方面长期友好合作局面。建立繁花志愿服务队、“文小竹”志愿品牌,组织开展“清理蜂巢”“社区绿化提升”“护学行动”等多个专项志愿服务,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促进善治方面表现突出。
增强趣缘关系社群链接。社区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对接医院、教育等资源,开展亲子系列、青年系列活动,以活动为纽带推动趣缘社交和社群链接,孵化出“墨韵读书社”“雄安启航健身队”“奕趣桌游社”等多元类型居民自发组建社群,打造了“易安心相伴 亲子共成长”“易安乐动·一起High”等品牌,促进居民自治能力提升,助力构建“熟人社会”。(记者杜英姿、郭文治、孟航、李彤彤、李静雯综合报道)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24日 第 24 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