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其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数字技术与文化符号相结合,形成“数字技术+文化符号”的双轮驱动教学模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种创新性的文化表达方式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
重要举措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据数据显示,我国青年学生日均数字设备使用时长突破5.2小时,形成“数字原住民”的认知特征。这种技术化生存方式倒逼思政课教学必须实现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列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要求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数字技术+文化符号”双驱动模式的创新构建,既是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响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数字技术作为文化传承的“新舟楫”,把文化符号转化为价值引领的“定盘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打牢坚实基础的战略举措和增长亮点。
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将文化符号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文化性和思想性。文化符号是对文化内容的重新编码,既要保留文化对象本身的特性,又要便于受众理解其承载的含义。传统故事和人物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熊猫”“长城”“悟空”“功夫”等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用好这些文化符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叙事方式和科技手法对这些符号进行创新表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文化现象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和价值观念融入教学内容中。同时,也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数字技术+文化符号”的双轮驱动教学模式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将文化符号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双驱动协同机制是技术工具理性与文化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技术为文化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文化为技术应用设定伦理边界。真正的教育数字化不是技术对文化的单向解构,而是技术与文化在对话中实现价值共生。这种协同创新为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提供了范式参考,标志着思政课教学从技术应用向技术——文化生态构建的战略升级,既顺应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也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推动教育现代化表达
双驱动模式构建沉浸式教学新生态。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学生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现场的震撼;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个性化教学;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则为师生互动提供了7×24小时的智能支持,数据感知层采用情感计算技术,通过智能终端捕捉学生微表情、语音语调等生理信号,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课堂话语中的价值困惑。这些技术手段不仅重构了教学场景,更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在华南师范大学的全息思政公开课上,思政课教师的全息影像在多个校区同步投影,课堂场景不仅限于教室内,还延伸至社会实践空间,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党史、国情,感受国家发展的脉搏,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全息影像技术,实时展示历史事件场景、社会发展过程,甚至让学生与虚拟历史人物进行互动讨论。不仅是形式创新,更是文化基因的数字化传承,使文化符号从博物馆展品转化为可参与的教育资源。
双驱动模式激活传统价值新动能。在思政课中融入敦煌壁画、京剧脸谱、书法艺术等文化符号,实质是在知识传授中植入文化基因,通过技术赋能与文化铸魂的双向互动,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搭建文化传承的数字桥梁。清华大学数字孪生技术还原宋代场景,使“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具象化为宋代城市管理实践。这种协同创新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在数字原住民群体中建立起文化传承的数字桥梁。站在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上,它既是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创新实践,让思政课教学朝着最具生命力的方向发展,更是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筑牢文化传承的根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能。
双驱动模式有效平衡各地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模式为教育公平提供技术支撑,借助互联网与数字技术,优质教育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广泛传播共享,使不同地区学生获得相对等质教育机会,提高整体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香港科技大学利用全息技术搭建香港校区与广州南沙校区远程教学平台,实现两地师生跨越物理边界的同步互动教学,促进学术文化交流融合,拓展思政教育全球化视野;山东大学在济南、青岛、威海三地建设全息互动教室,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三地师生共享优质资源和远程互动教学……这种跨地域的学术交流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与高效利用,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持续将“数字技术”
融入思政课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已初步形成“数字技术+文化符号”的创新范式。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连接了51.9万所学校,辐射1880万名教师、2.93亿名在校生及广大社会学习者,访问用户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3年底,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溢出效应充分显现。这种变革不仅重构了教学形态,更在文化传承维度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更有效地将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形成既具有时代感,又富含文化特色的教学模式,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评估四个维度进行持续深化与改进,确保这一进程连贯又富有成效。
教学内容从资源整合到知识共创。当前,虽然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连接众多学校和学生,实现了资源的广泛共享,但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与知识共创。这意味着不仅要整合经典案例、前沿理论、实践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更要鼓励师生、专家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内容创作,形成动态更新的知识体系。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开放课程、虚拟实验室等工具,促进知识生产的多元化与互动性,使思政课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增强其吸引力和实效性。
教学方法从场景创新到认知重构。场景创新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未来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形式变化,而应深入到学生的认知重构。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或虚构情境中体验、反思,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政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理论逻辑。同时,结合个性化学习算法,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
教学评估从数据采集到智能诊断。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学评估已从传统的定性评价转向量化分析。未来,应进一步利用智能诊断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效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识别学习障碍与兴趣点,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与改进建议。同时,建立全面的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为其个性化学习提供数据支持。智能诊断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能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从技能培训到生态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政课数字化的关键。当前,技能培训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长远来看,需构建一个支持教师持续成长与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这包括建立跨学科的教研团队,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如在线研修、国际交流、项目合作等;以及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既重视教学成果,也关注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在教育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思政课的数字化进程需不断深化,通过多维度策略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数字文明时代重构文化传承的教育生态。教育数字化不是简单的工具替换,而是要在数字土壤中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未来随着这种教学模式持续进化,思政课教学将真正实现“技术为刃,文化为柄”的深度协同。在虚实交融的空间中筑牢文化认同的根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数字素养的时代新人。【第一作者单位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第二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31日第21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