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冲段)内活跃着的小熊猫。
段绍忠摄
云南省腾冲市猴桥镇箐口村风光鸟瞰。
邵宗成摄
初春的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青山如黛,碧水潺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小熊猫、云猫、赤麂在林间欢快玩耍,矮马先蒿、朱红大杜鹃花开正艳;北海湿地中,紫水鸡悠闲觅食;和顺古镇里,游客们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感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独特韵味。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位于西南边陲的腾冲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壮丽的火山群、交错纵横的水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底色,不断从“生态佳”向“生态+”迈进。早在2018年12月,腾冲市就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如今,这座“边陲小城”的森林覆盖率突破7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8%以上,生态经济贡献率超六成。2024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12亿元。
腾冲用具体行动和亮眼成绩佐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荣、齐头并进。
盘活资源兴业富民
日前,在腾冲市猴桥镇箐口村独桤木树林场,箐口村党总支书记金兆明正带着村民植树。春风拂过,漫山遍野的林木沙沙作响,大家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放入挖好的土坑中。“箐口村有林地面积840平方公里,其中人工林面积约为68.67平方公里、天然林面积约为15.33平方公里。2014年至2016年期间,箐口村实施中幼林抚育17.33平方公里、综合改造5.47平方公里,新造林超1平方公里、封山育林6.67平方公里;通过项目补助及项目实施过程中采伐林木的收益,实现村民林业年人均创收7000元。”金兆明说。
截至目前,箐口村实施天然林停伐保护34.25平方公里、国家级公益林保护5.29平方公里,发展林下种植草果5.67平方公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建成草果烘干厂;开展林下重楼、龙胆草、白芨等林药种植超0.2平方公里,恢复大面积荒废老茶园,建成茶叶加工作坊2个;整合林下野生菌资源,探索“包山拾菌”发展模式,建成野生菌交易市场,连续3年实现群众野生菌收益超2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122万元。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箐口村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以林养民、以林稳民、以林富民”的林业发展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腾冲市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落,一个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的原生态古寨。“司莫拉”,在佤语中的意思为“幸福的地方”。近年来,当地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佤族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村里建起了民族文化广场、生态观光步道、农家乐等设施及空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此外,司莫拉佤族村还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产业,大力推广有机茶叶、生态养殖等项目,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2024年,司莫拉景区接待旅游人数43万人次,收入646.1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以前堪称‘守着金山过苦日子’。现在村里搞起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活’了,村民日子也‘活’了,我们全家的年收入翻了好几倍!”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感慨道。
改善环境擦亮底色
多年来,腾冲市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入开展森林腾冲建设和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57.33平方公里、义务植树127万株。
地处腾冲市中和镇西部山区的新岐村,辖12个村民小组1179户4676人。以前,由于过度开发,该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村民生活质量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新岐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累计造林超40平方公里,使得昔日的荒山秃岭重新披上了绿装。“截至目前,新岐村共实施退耕还林超4平方公里,发展特色经济林16.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5%,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以上。”新岐村党总支书记段生力说。
高黎贡山,这个“世界物种基因库”,是腾冲最宝贵的生态财富。2002年,腾冲市启动高黎贡山生态修复工程,先后投入15亿元,完成退耕还林133.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67%提升至77.23%。腾冲市还创新生态补偿机制,选聘生态护林员777名,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以前砍树卖钱,现在护林赚钱。”来自界头镇沙坝地村的护林员杨兴灿说。如今,他负责管护的3.45平方公里山林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监测点。
在腾冲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让这片“地球之肾”重现生机。当大群候鸟迁徙时,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飞鸟群集的壮观景象。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北海湿地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每年接待游客量约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湿地周边居民依托生态旅游,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及服务业,收入逐年增加。
腾冲市还建立了市、乡、村三级河长制,清理河道900余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100%。“现在的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水清岸绿、百鸟争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市民张志瀚自豪地说。
产业融合培育品牌
为使山林资源巧变“金山银山”,腾冲人一直在念好“山”字经的路上积极探索、持续行动: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种植中药材;坚持“三产融合、茶旅康养”,重点实施“区域+企业”双品牌战略,推动温泉与茶乡、茶山与小镇、茶厂与公园共建共融,“赏茶乡文化、游茶山美景、品特色茶餐”成为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新风尚。2024年,腾冲的人工种植茶园发展到100平方公里(其中乌龙茶20平方公里),全市实现茶叶总产量超3.1万吨,实现农业产值超8.8亿元。
以花为“媒”促发展,腾冲市打造了中国红花油茶第一村——和睦茶花村、乡村田园综合体——界头万亩田园花海、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示范点——清水花缘里;成功举办花海旅游节、花海马拉松等活动,盘活户外经济、温泉经济、康养经济、周末经济、夜间经济,塑造“世界腾冲·天下和顺”品牌形象。在界头镇,100平方公里油菜花海成为网红打卡地。“2024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0万元。”界头镇党委书记赵家海介绍,通过推行“农业+旅游”模式,当地村民年人均增收500元。
为搞好“树经济”,将绿叶子变成“金叶子”,腾冲市依托固东镇3万多株银杏树资源,打造“四季江东”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如今的江东村,集“食、宿、游、赏”为一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2024年,江东村实现旅游收入17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3万元,成为腾冲市内依托“树经济”发展的特色乡村。
和顺古镇的保护开发,是腾冲文旅融合的典范。通过“修旧如旧”,古镇保留了116座挂牌保护的古民居,年接待游客超130万人次。“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本地居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客栈老板向美琳笑着说道。
如今的腾冲,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这座“边陲小城”,正以崭新的姿态,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31日第11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