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二批),总结推广各地城市更新好经验好做法。浙江省5个更新案例获全国推广。
近年来,浙江省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城市更新发展新路径,创新“城市总规划师”模式(以下简称“总师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期,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工程师、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城乡发展与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WGDO(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世界绿色设计之都委员会主席沈磊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探讨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推进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相关话题。
中国城市报:当前,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平衡保护与发展、统筹空间与功能、协调公共利益与多元诉求。作为城市更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总师模式”在全国城市更新实践中有哪些普遍性意义?
沈磊:“总师模式”是由具备丰富经验和前瞻性视野的总规划师领衔,将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力量整合在一起的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高层次的统筹协调,实现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一体化,为地方行政决策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和专业把关。“总师模式”强调的是“伴随式”服务与支持,从项目初期的规划设计阶段直到建设完成后的管理和运营阶段,总师团队都会全程参与,确保项目能够符合预定目标和标准,有效解决各种更新问题。
该模式具有“54321”的特点,即5大功能、4个特征、3个体系、2个方法、1个制度:5大功能即规划构架、技术把关、多元平衡、技术协调以及社会宣教,4个特征即持续的规划研究平台、动态的管理实施平台、开放的资源整合平台、整体的城市发展平台,3个体系即整体性编制体系、整体性管理体系、整体性实施体系,2大运作方法即“两端着力、中间管控”的规划管理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实施管控,1个制度即采用融合行政管理与技术管理的“1+1”制度。
这一模式在浙江省的城市更新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例如,嘉兴市古城更新通过“总师模式”,从规划策划到建设实施,在短短488天内高效完成了109个相关项目;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嘉善片区,“总师模式”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祥符荡创新中心和竹小汇双碳聚落作为该模式的杰出代表,正在逐步树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类似经验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更新中同样得到应用,通过总师团队主导,将运河文化保护与现代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活态遗产”保护范式。此外,金华、台州、绍兴等城市也紧跟步伐,纷纷启动“总师模式”下的城市更新项目,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
这些城市更新实践表明,“总师模式”不仅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也可为工业遗产更新、新城建设等提供方法论支撑,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城市更新的复杂性问题,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普遍性指导意义。
中国城市报: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实现历史文脉保护与当代功能提升的有机统一?浙江省的城市更新有哪些先进经验可以借鉴?
沈磊:城市文脉是城市的灵魂,更新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通过“微介入”实现“再生长”。“浙江经验”强调“三个融合”:一是空间融合,通过重构城市骨架,串联历史节点与现代功能区。嘉兴市“一环四路”城市规划以交通优化和风貌重塑,将子城遗址、天主教堂等历史地标与商业街区、社区服务设施连接,形成“古今共生”的活力网络;湖州市衣裳街历史街区则通过“新旧共生”的设计手法,保留传统街巷肌理,植入创意业态,实现文化基因的再生。
二是功能融合,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利用。嘉兴市“慢享古城中央文化轴”城市设计以风貌改造、业态升级为抓手,打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公共空间;湖州市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通过引入非遗工坊、文化市集,使历史街区成为市民生活的“文化客厅”。
三是技术融合,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文脉传承。嘉兴市月河历史街区改造采用“原真性保护+可识别性修复”技术,通过三维扫描和材料溯源,精准复原传统建筑风貌;湖州市多个城市更新项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历史街区动态监测系统,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精准平衡。
通过多个典型更新案例证实,文脉传承需以系统性思维统筹空间、功能与技术,既要避免“保护性破坏”,也要防止“博物馆式冻结”,让历史真正融入当代生活。
中国城市报:城市更新如何成为产业转型与城市功能优化的重要引擎?“总师模式”在产业更新发展过程中发挥哪些作用?
沈磊: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空间更新”与“产业焕新”的同频共振,城市更新通过物理空间再造、产业要素重组、治理体系重构的三维变革,实现城市功能迭代与产业价值链攀升的螺旋式发展,最终构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新型城市经济生态。如嘉兴市南湖天地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将绢纺厂、老码头改造为集商业、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客厅,日均吸引超10万游客,成为“江南韵、国际范”的典范。湖州市则依托太湖溇港文化,将废弃粮仓改造为生态艺术园区,推动农业遗产向文旅经济转化。
在城市更新实践中,城市决策者做出的方向性、战略性决定,因其重要程度极高、沉没成本极大,需要专业技术方面的决策建议。城市总规划师作为空间规划领域“战略决策”的参谋和“战术决策”的总管,与城市决策者形成一种“权智结合”的关系,通过与政府、专家、社会各方沟通交流,打通“决策流”和“决策链”的中间环节,弥补主管部门在专业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不足,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把关和保障。
中国城市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是对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科学总结和创新。“总师模式”是如何通过引导公众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沈磊:“总师模式”通过对地方专业从业者的技术培训,为地方培养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后备人才梯队。通过组织面向公众、学生的科普宣讲,对资源价值、规划思想和原则进行持续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视。
“总师模式”强调“全生命周期参与”理念,全生命周期理念以满足公众利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呼吁社会组织和群众个体参与社会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评判者和最终受益者,从而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城市总规划师像乐队的总指挥,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引领、统筹、协调、把控的重要力量。“总师模式”是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推进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探索实现城市战略协同、资源统筹的良策。
“总师模式”立足“浙江经验”,未来将致力于对城市总规划师制度进行更大范围推广,形成城市、片区、社区、乡村全体系的总师体系,推动多专业共同参与的规划治理转型,促进规划行业职业发展方向从编制到管理升级,提升政府规划治理能力,促进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建设,实现城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31日第15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