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文旅欣欣向“融” 拥抱新业态新场景

2025年03月31日 18:32:07 中国城市报记者 邢 灿

3月25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古镇草木翠绿,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踏春游玩。

人民图片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次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指出:“文旅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文旅融合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近年来各地积极创新实践,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低空观光、海洋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在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美好生活、传承优秀文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深挖内涵“融”出新活力

亭台楼阁、百态非遗、古风演出、民俗街市……走进清明上河园,仿佛置身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中,处处弥漫着宋朝的繁华气息。

清明上河园是河南省首家通过旅游演艺剧目来展现宋文化历史内涵的景区。近年来,通过不断摸索和创新,景区逐渐形成了大型剧目震撼化、中型剧目精品化、小型展示剧目景观化的主体表演体系。

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吴孟宇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景区在静态的宋式建筑和园林景观中,通过演艺活化了历史,赋予了人文景区忠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不一样的灵魂温度。”

吴孟宇介绍,目前清明上河园单日演出剧目场次达100多场,节庆活动期间演出剧目已经超过200场,贯穿了游客的整个游览行程。特别是《大宋·东京梦华》开启常态化加场,实现了单日演出4场的新突破。

从承载着人们对“大唐盛世”无限遐想的大唐不夜城,到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古镇,再到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建筑山西应县木塔……拥有着丰富人文资源、浸润着历史文化气韵的地方,总是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前往。

“旅游的本质是在非惯常情境下寻找差异化体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彭健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旅游体验包括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具身性体验,即游客通过身体感官获得的直接体验,如视觉、听觉、嗅觉等,是旅游的基本体验。文化能给游客带来更高级的体验,包括情感体验和意义体验。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盘活文化家底,提炼人文气质,探索文旅融合之道。

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埋藏于御窑遗址的明代鸭型香薰,经过碎片修复、创意设计,摇身变为时尚IP“岁岁鸭”,衍生出数十种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在江苏省高邮市,以水为媒、以花会友,当地持续打造“湖上花海”文旅品牌。今年高邮更是创新推出“春醒赏花”“春乐游园”“春韵文创”等主题活动。

在山东省泰安市,当地以泰山“镇山三宝”之一的乾隆御赐沉香狮子为原型,设计推出泰安城市吉祥物“泰吉祥(敢敢)”“泰如意(当当)”,打造泰安全新文创IP。

……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认为,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深挖文化内涵,这是构建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质化的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只有扎根本土文化、彰显文化特色的文旅产品才具有持久竞争力和生命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当前文旅发展步入快车道,文旅融合不断“融”出新气象。

数据显示,在文化方面,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15万亿元,同比增长6%;在旅游方面,去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同比增长14.8%;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

科技赋能“融”出新业态

走进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博物馆的明见万历VR体验馆,只见穿戴大空间VR设备的游客时而仰望、时而转身四顾,发出阵阵惊叹。他们正“穿越”时空,在钦天监的带领下近距离观赏金丝翼善冠、十二龙九凤冠等国宝级文物。

据了解,体验馆采用大空间娱乐(LBE)体验技术,可以实现准确定位和导航,支持多人同时在线互动。体验者只需戴上VR眼镜,就能以第一视角与钦天监一同亲历大明盛世,共同探索明代皇陵中蕴含的奥秘。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清明上河园同样作出了相关探索实践。

吴孟宇介绍,2024年清明上河园推出《爱雅宋》高科技沉浸式奇幻赏项目,通过实景构建与虚拟现实技术,将现代科技与宋代文化主题深度融合,力图还原北宋时期的风雅文化,进一步丰富景区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游客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AI数字人在博物馆中生动讲解、大数据描绘出精准的受众画像、AR/VR技术让观众体验到从未去过的“诗和远方”……新技术正成为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新型文化业态营收占规上文化企业营收比重从30%增加到40%,对企业营收增长贡献率超过70%,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近年来,国家政策持续推动文旅与科技深度融合。从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到加快人工智能在文旅行业的应用,一系列政策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4年2月,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公布,共有42地上榜。

同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

在吴丽云看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需要持续创新,科技和创意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在支撑文旅融合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向科技要动能,让“诗”和“远方”更好联结。

主客共享“融”出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因村中建有清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而得名。1997年,因煤而富的皇城村将发展的锚点转向皇城相府,走出一条文旅兴村的转型新路。

2010年,皇城相府跨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逐步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皇城相府作为全国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标杆,其“乡村旅游创客计划”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返乡青年创业孵化体系。

针对初创资金难题,皇城相府集团联合当地政府推出“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提供低息贷款和租金减免服务。返乡青年在景区内开设非遗工坊或文创商店,可申请最高50万元的贷款额度,同时通过村集体企业担保机制,降低创业者的融资门槛。

主客共享文旅融合发展成果的还有海南省东方市。2024年10月,由依文·中国手工坊承办的“黎锦数字化产业基地”在东方市启动。该基地建设内容为“一库三中心”,即东方织娘数据库、文旅融合示范中心、产品设计研发中心、文化消费体验中心。

其中,东方织娘数据库通过互动屏、数字化墙等形式,展现依文·中国手工坊为东方市打造的“东方织娘”纹样数据库和手工艺人数据库。该数据库现已收录整理了500余种黎锦传统美学纹样,并通过数据化、产品化、IP化、产业化等方式,为民族指尖产业赋能,使3000多名黎锦织娘有机会在平台上依靠手艺实现增收创收。

“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产业发展之路,重要特征在于主客共享。”吴丽云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让当地居民充分参与并切实受益,是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若产业发展与居民生活相割裂,则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31日第02-03 版)


责任编辑:越玥

文创皇城相府习近平清明上河园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