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正在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区域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当前,京津冀发展正处于迈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空间结构正向更为复杂的形态演化,亟需丰富的知识与技术实现有效供给与匹配。新质生产力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发展新动能,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催生质态跃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不同于旧有质态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依托京津冀丰富的科技、人才和教育资源,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生需求京津冀跨区域、跨机构、跨学科的创新合作,促进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由产品创新向源头创新转型,增强京津冀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格局”。
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所蕴含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牵引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动力,推动资源要素的跨区域创新性配置,激发京津冀协调发展新动能。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为主要特征,推动先进产业集群及融合创新平台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京津冀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京津冀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体系。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也是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必然要求打通不同创新主体间技术关联与资源共享的堵点断点,形成京津冀协同的系统化、集成化创新合作模式,促进京津冀地区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构建高质量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增长跃迁,它摒弃了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将绿色发展贯穿于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加快推动京津冀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方面,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
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促进京津冀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同时,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质生产力代表性技术,推动环境监测和管理的智能化,在降低能耗和污染的同时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将知识积累、数字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发展相结合,赋能要素生产、组织、利用过程的全链条,实现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和绿色科技应用场景打造,推动生产制造方式绿色转型,为京津冀绿色发展提供新路径与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公共生产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拓展各类要素跨区域互联互通、平等交换的方式与渠道,促进京津冀资源与发展成果共享,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一方面,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数字化赋能,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优化与共享,以异地就医“同城化”、教育资源“无界化”、城际轨道“一体化”,促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信息系统和技术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正向溢出,打破京津冀区域间信息壁垒与资源阻塞的藩篱,畅通京津冀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空间对流,促进京津冀三地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新质生产力具有开放的内在属性,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国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扩大开放与深度融合,促进京津冀提升科技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强与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对接能力,实现科技产品外销和国际资金合作,推进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与价值链能级跃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需求京津冀对接国际高标准与市场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完善跨国合作关系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带动旧有生产方式和市场模式的重塑与升级,推动京津冀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先导区域。【第一作者系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二作者单位系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文为天津市社科规划智库专项(ZKZX24-33)阶段性成果。】
《中国城市报》(2025年04月14日第19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