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开启新征程 城镇化发展质量如何提升

2021年03月09日 09:46:35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阿嫱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这是记者在分会场通过网络视频方式采访。 新华社记者 曹 灿摄

2021年GDP增长目标6%以上!“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释放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数字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亦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率持续提高的关键五年。

过去五年,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超过2100万套。

站在新起点,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为城市发展的下一个五年指明了方向: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紧抓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个“火车头”,2021年将如何开启新征程、新局面?

城镇率还将以每年1%的速度继续提高

“相较于去年没有设定目标,今年的GDP增速目标是6%,这是很令人振奋的,这表明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听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对中国城市报记者激动地表示。

过去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受到影响等多重严重冲击,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了唯一经济正增长。

事实上,今年2月,随着各省市区两会陆续闭幕,各地出炉的GDP增速目标已为宏观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记者通过对比2021年的31省份GDP增长目标发现,多数省份在今年上调了GDP增速目标,绝大部分省份皆在6%以上。

其中,湖北省、海南省设定的GDP增长目标最高,为10%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在不断加速。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60%。但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仍处于30%—70%之间的加速期。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为65%,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国城镇率每年还将提高1%以上。报告同时强调,要“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对此叶堂林分析,这意味着要更注重“人”的城镇化,即“融入”城市。一方面强调农业转移人口带来的城镇化;另一方面是提出通过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来实现;此外配套方面,重点放在了解决城市保障性住房体系上。

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历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是当年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指导文件,今年也不例外。

纵观今年报告全文,对城市住房问题着墨颇多,共140余字,且用“城市住房”的表述替代了“房地产”。

在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方面,报告继续强调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础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具体来说,将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房天下董事长莫天全在两会现场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住房市场的难点、痛点,有利于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

听完报告,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也感到尤其振奋。今年两会期间,他特别提出“规范引导长租房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提出加快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房源有效供给,并向新市民群体倾斜;推进“租购同权”落地等具体做法。

“以民为本方能青山常在,我注意到,今年的报告中18次提及‘民生’,既有具体目标,又有实际举措。”姚劲波说。

记者注意到,这也是继2018年全国两会提出“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后,“租赁”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培育”到“切实增加”供给,租赁住房已然成为政府大力发展的对象。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租赁住房主要是解决两类群体的住房需求,即新市民和青年人。”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报告中租赁市场更聚焦于长租房,后续或将有更多配套政策落地。

与此同时,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将成为大城市解决住房问题的两类重要房源供给。

而为了实现此类产品的供给,此次政策明确三种方式和支持,即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严跃进认为,这体现了在土地、财政、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具有非常好的导向。

加大土地供应,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王小嫱认为,这透露出未来解决大城市住房的问题着重从供应端入手。

“大城市住房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供给不足,造成了市场供不应求,从而拉高了房价。今年春节后,部分热点城市的土地供应模式更改为‘两集中’,更是说明政府对土地的政策关注度提升。”王小嫱说道。

推进乡村振兴壮大县域经济

在今年,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也被重点提及,比如“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使亿万农民多增收、有奔头”。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同时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的重点关注。

“县城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蔡继明表示,2019年县城及县级市城区GDP占全国GDP的近1/4,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55亿人和0.9亿人左右,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

不过,我国人口增长放慢乃至负增长的趋势,以及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规律,决定了我国县城不可能具有同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的普遍短板是什么?

蔡继明分析,从总体上看,与城市市辖区相比,县城在基本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比如,2018年县城平均每10万人拥有医院、医院床位、医师数量分别为1.7个、300.1张、172.7人,分别为市辖区平均水平的46%、38%、41%;而县城公共供水、燃气、供热管道密度分别为3.24、2.10、0.9公里/平方公里,分别相当于城市城区水平的79%、59%、51%。

因此,蔡继明建议,必须因城施策,把补短板强弱项的有限资源,根据不同类型的县城进行合理配置。具体来说,可以将我国现有的1494个县城和158个镇区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的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划分为四大类,再根据各地不同功能定位确定补短板强弱项的具体任务和实施方案。

这四大类分别为:已具备设立县级市或区条件的县城和镇,大城市和特大、超大城市周边的县城和镇,虽偏远但具有特殊资源禀赋的县城和镇,远离城市且无特殊资源禀赋的县城和镇。

“已具备设立县级市或改为市辖区条件的县有很多,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即使在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也不少,比如陕西省咸阳市提出支持礼泉撤县设区、三原撤县设市,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提出撤县设市。”蔡继明对中国城市报记者举例说。

另外符合设立县级市条件的镇,比如有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长安镇,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等等,一些镇未来可能会改为街道,一些可能会设立市。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3月08日  第03 版)

责任编辑:越玥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