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通过引入新能源企业,打造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立体化渔光互补发电模式,实现企业增效和百姓增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图为航拍繁昌区平铺镇境内的岱湖滩,光伏电站、村庄、农田、水面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格外美丽。
中新社发 肖本祥摄
每年年初集中举行的省级两会,是观察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今年地方两会那些“出镜率”较高的话题和热词,透露出哪些发展新信号?
为此,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各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稳增长、数字经济、“专精特新”、“双碳”等是各地规划今年重点发展方向的关键点。
关键词一:稳增长
去年近八成省份GDP增速达标
从2021年GDP增速来看,湖北、海南、山西、江西、江苏、浙江、北京、山东、安徽、重庆、四川等11个省份GDP增速超过全国8.1%的增速数据。其中,增速排名前三的省份为湖北、海南、山西,分别为12.9%、11.2%、9.1%。
从2021年GDP增速目标完成情况来看,有25个省份2021年GDP增速达标。其中,湖北超出预期目标最多,GDP完成度比目标值高出2.9个百分点;其次为江苏、北京,分别高出2.6和2.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超八成省份GDP增速达标的情况下,2022年地方增速目标却普遍下调。
具体来看,相较2021年GDP增速目标,有25个省份均不同程度下调了2022年GDP增速目标,未有省份上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多数省份将2022年GDP增速目标设置在7%以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有观点认为,多地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可能导致各省份经济增长步伐放缓,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宏观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影响到稳增长目标的实现。
对此,受访专家认为,各地下调GDP增速目标,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GDP增速目标的下调,有利于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与稳增长并不冲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2022年,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下,经济增速将由恢复性反弹进入到正常发展轨道。此外,受高基数效应影响,2022年维持正常年份经济增速比以往压力更大。
在刘向东看来,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增速很难维持去年同期水平,因此各地纷纷调低增长目标也在预期之中。从经济增长潜力看,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速实属困难,甚至不太可能。在不违背规律情况下,地方将经济增速设定在5%到6%的水平是合适的,实现如此目标并不轻松。
关键词二:科技创新
加快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
所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的是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其中的优秀者。
据中国城市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22年已闭幕的地方两会上,至少有15个省份明确提出“专精特新”,并且制定了今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具体目标,其中包括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
就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而言,河南提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100家,重庆力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0家,安徽明确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家左右,海南提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家。
就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言,海南提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10家;河北提出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0家;安徽提出培育省“专精特新”企业500家。
事实上,“专精特新”并非新概念。早在2011年,由工信部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就提出,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过去一年,国家层面持续加大“专精特新”支持力度,出台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等政策文件,中央财政新增支持“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资金,安排35亿元支持13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据工信部数据,目前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4762家(剔除第二批160家未公示企业),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
刘向东认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已经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各地要完整、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需要在重点工作中把科技创新置于突出位置,下功夫把科技创新能力搞上去,这是我国现阶段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任务决定的。因此,各地突出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在强链补链上采取行动,就需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轴,引导各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创新活动,切实提高在创新体系和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刘向东提醒,地方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各地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省情市情,因地制宜开展补链强链行动,防止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关键词三:数字经济
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今年,各地还将数字经济放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突出位置。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给出数字经济量化目标。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普遍都是两位数的增速要求。
如,湖北省明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浙江省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江苏省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5%左右。
近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各地对此寄予厚望。
以重庆为例,重庆提出加快生产设备、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新培育10个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实施制造业“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
又比如四川省提出积极推广数字技术应用,加快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制造“灯塔工厂”。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数字经济分会秘书长何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下,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新基建浪潮催生了对数据中心的新需求。作为新基建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各地纷纷部署数据中心建设,在新基建或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专门辟出章节,或出台专门发展规划;腾讯、阿里巴巴等行业巨头也竞相布局。
对此,何超提醒,当前我国数据中心建设仍面临布局结构性失衡、能耗水平居高不下等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近年来,西部地区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也存在重复建设、造成地方财政压力等隐患,亟待引起重视。
关键词四:“双碳”
碳达峰、碳中和统筹有序推进
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双碳”成为多地2022年工作的重头戏之一。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表述中,“有序推进”成为高频词汇。
事实上,“有序推进”也在今年各地相关具体目标、举措中有所体现。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完善。甘肃提出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福建提出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山西提出制定“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落实落细碳达峰碳中和“1+X”政策体系各项任务;广东则提出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
——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持续受到刚性约束。上海、河南、四川、江西、湖南等地明确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四川将出台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
——部分省份更强调能耗强度管理弹性。重庆、陕西、四川、辽宁等地提出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湖北2021年能耗预期目标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5%左右,今年则提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适度留有弹性。
刘向东认为,落实“双碳”目标是在国际、国内减碳行动下的必由之路,如何把短期发展与中长期目标有效结合起来,各地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搞“一刀切”,要先立后破,稳妥有序推进减碳行动。
“特别是资源型省份,更需要在落实‘1+N’政策文件上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找准稳妥路径,不因难度大望而却步,也不因实情而急功近利,因而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讲究策略方法,坚定减碳的信念和目标,稳妥有序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统筹各方面发展,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刘向东说。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看来,对于不同省份来说,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可发挥的优势是截然不同的;要在坚持全国统筹的大背景下,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双轮驱动。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1月31日 第03 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