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末31省份城镇化率
(注:上海市2021年城镇化率数据尚未公布,表格据2020年相关数据取近似值90%。)
日前,随着2021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公布,31省份最新城镇化版图逐渐清晰。
各地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何?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各省份统计公报及公开数据发现,截至2021年末,有12个省份城镇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4.72%,8个省份城镇化率超70%,上海、北京、天津等3市城镇化率超80%,湖北省城镇化率提升幅度最大。
谈及城镇化未来潜力,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或周边的县城容易接受大城市辐射带动,人口集聚能力强,未来具有较大的城镇化发展空间。
12省份城镇化率超全国均线
先看各省份城镇化率。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64.72%。
以全国城镇化率64.72%为基准线看,2021年末,共有12个省份城镇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辽宁省、浙江省、重庆市、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这些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
以城镇化率70%为基准线看,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辽宁省、浙江省、重庆市等8个省份城镇化率超70%,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以城镇化率80%为基准线看,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等3个直辖市城镇化率超80%。其中,上海市城镇化率接近90%,北京市、天津市城镇化率为87.50%、84.88%。
需要说明的是,202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公布,但未披露上海市城镇化率。不过,《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末上海市城镇化率为89.3%,该数字即使放到2021年看,全国领先优势依然明显。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率80%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同,统计口径不同,因此不能对城镇化率简单地进行数值比较。
以拉丁美洲地区为例,从全球范围来看,该地区有较高的城市化率,但学界普遍认为拉丁美洲“过度城市化”,城市化发展模式有待改善。该地区很多国家的工业化明显滞后城市化,这意味着城市里有很多居民找不到工作。
不同城镇化水平的地区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城镇化?陈耀认为,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要侧重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农村转移人口到城市中发展;城镇化率相对较高的地区,比如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的,要划定大城市边界,避免城市无限膨胀,谨防大城市病。
湖北城镇化率提升幅度明显
再看各省份城镇化率提升幅度。
湖北省是城镇化进程最快的省份之一。与2020年末比,湖北省城镇化率提升了1.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位居全国榜首。
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的背后是2021年湖北省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全年GDP增速达到12.9%,居全国榜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分析,湖北省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出现更加显著的恢复,一方面受2020年负5%低基数效应影响,另一方面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方给予湖北的大力支持。
湖北之后,数据显示,贵州省、四川省、安徽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河南省、江西省等8个省份城镇化率提升幅度均超1个百分点,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末贵州省城镇常住人口2092.79万人,占年末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4.33%,比上年末提高1.18个百分点。这意味在城镇化率提升幅度上,贵州省仅落后湖北省0.02个百分点。
提升幅度较低的10个省份分别是上海市、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辽宁省、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
京沪城镇化接近饱和
将目光聚集到城镇化率头部省份。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城镇化率的“S形曲线”假说,认为在城镇化处于较低水平时,城镇化进展比较缓慢;当超过30%后,城镇化加速推进;当城镇化率超过80%后,城镇化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上述假说在我国城镇化头部省份得到印证,多项数据显示上海、北京等地未来继续提高城镇化率的空间已不大。
以北京市为例,将时间轴拉长,2011年至2020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从86.2%提升到87.55%,这意味着北京市10年间城镇化率仅提升了1.35个百分点。
从横向看,2021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与2020年基本持平,常住人口减少了0.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减少了0.3万人,这是1997年以来北京市城镇常住人口首次减少。
上述现象是否意味着北京市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中心城区土地价格日益高涨、交通条件日益拥挤、生存空间日益减少,市区人口开始向外迁移,迁向远离城市的小城镇或农村,所出现的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在胡刚看来,近年来北京市城市化率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北京市城镇常住人口减少并非逆城市化,其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与近年来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控人口密度、产业升级等有关。
张蔚文表达了相似的观点:“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在这个阶段,人们向往乡村生活,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小城镇,甚至农村迁移。北京、上海等城市一部分外来常住人口离开,受政策影响因素较为明显,这个过程即使出现城镇化率下降也并非逆城市化。”
疫情如何影响城镇化进程
新冠肺炎疫情将如何影响未来城镇化进程?
陈耀认为,从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城镇化进程会产生一定抑制效应。作为人口集聚地,城市经济活动受疫情影响相对农村较大。加上今年以来疫情呈现出多点散发态势,部分城市的经济活动甚至按下暂停键,外来人口进城务工难度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可能会暂时中断。
与此同时,陈耀提醒,总体而言,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城镇化整个进程中,疫情是暂时的,只是城镇化过程中一个短暂插曲。
“总的来说,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聚仍是大趋势。”胡刚认为,疫情对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影响较大,如京沪广深等。人口密度与疫情存在一定关联,人口密度过高可能增加疾病传播风险。
关于疫病与城市的关系,中国城市报记者注意到,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到,历史上的瘟疫基本上发生在城市,欧洲黑死病时期的英国,城市的死亡率大约是乡村的30倍。
在胡刚看来,疫情将推动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出现,推动城市向多中心、郊区化方向发展,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城镇化发展潜力在哪
城镇化是目前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张蔚文看来,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全国64.72%的城镇化率还有不小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情况下,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是高质量城镇化,没有城镇化谈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此外,共同富裕需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城镇化。
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陈耀认为,有的城市规模已经很大,城市承载力趋于饱和,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等;城镇化潜力相对较大的是部分发展不是很充分的省会城市,以及地处东中部地区的中小城市。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公布。在陈耀看来,这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大城市,也要注意培育建设县城。
数据显示,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
“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或周边的县城具有较大的城镇化发展潜力。”陈耀分析,随着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推进,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会向周边城市疏解部分功能,抓住机会承接产业项目的县城会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和人口规模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成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5月23日 第 02 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