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设者们正在渝昆高铁川渝段架设陈家嘴铁路特大桥。中新社发胡志强摄
重庆都市圈空间布局图。图片来源:《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
又一个现代化都市圈呼之欲出!
近日,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联合印发《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重庆都市圈是首个公布发展规划的直辖市都市圈,也是继南京都市圈之后,第二个公布发展规划的跨省级行政区的都市圈。
去年11月,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里两大都市圈之一的成都都市圈,其发展规划印发。在受访专家看来,此次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里的两大都市圈建设均拉开大幕。
剑指增长极和动力源重庆都市圈底气何来
重庆都市圈是怎样的一个圈?《规划》显示,重庆都市圈由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以下简称中心城区)和紧密联系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包括重庆市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万盛经开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21个区和四川省广安市。
当下,重庆都市圈发展“成色”如何?数据显示,重庆都市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城镇化率达到74%。2020年,重庆都市圈常住人口约2440万人。
看产业基础:重庆都市圈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在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成长潜力的产业集群。
看创新资源:重庆都市圈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密集落地。
看城镇体系:重庆都市圈城镇体系逐渐完善,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千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中小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口加速回流。
看外部交流:重庆都市圈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效显著,构建起东南西北空立体通道体系和空铁水公口岸体系,门户枢纽地位凸显。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密切,渝广合作走深走实。
重庆都市圈的雄心并非止步于此。《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重庆都市圈;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重庆都市圈,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雄心背后,重庆都市圈底气何来?《规划》显示,近年来,重庆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已具备培育形成现代化重庆都市圈的基础条件。
重庆大学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陈升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相比其他国家级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是目前唯一个获批的直辖市都市圈。鉴于我国行政区划和行政架构的特殊性,行政级别不同对辖区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就这个角度而言,相比其他都市圈中心城市,作为直辖市的重庆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无疑更强。
首个直辖市都市圈出现重庆都市圈能带来什么
《规划》于此时公布并不意外。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出台长株潭、西安、重庆等新一批都市圈规划。
其中,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规划已分别于今年2月、3月出台。在更早之前,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规划已相继获得国家层面批复并予以公布。
“没有出台发展规划,或者发展规划尚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都市圈并非发展程度就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推动都市圈发展建设主要有三大力量,分别来自于市场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在不同发展阶段,推动都市圈发展的三个层面力量强弱有所不同。
曲建提醒,在三方推动力量中,市场力量起到决定性作用。都市圈发展取决于市场力量,并非政府层面的发展规划。政府层面出台行政规划是因为随着市场力量发展,都市圈向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跨市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跨市域产业合作开展等。
作为首个公布发展规划的直辖市都市圈,重庆都市圈能带来什么?《规划》提到,推动重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深入推动川渝合作,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全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分析:“成都、重庆两地距离近300公里,各自辐射半径约150公里,两城经济腹地没有明显重合。当下,两城正与周边城市、农村建立密切关系,若成都、重庆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可以顺势崛起。”
将目光置于全国,在陈升看来,推动重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
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重庆都市圈哪些短板待补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都市圈前景虽好,发展仍面临多重考验。
《规划》提到,重庆都市圈整体实力、空间布局、同城化水平等与国内外成熟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基础设施、协同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需要加快补齐,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和常态化协商机制尚未形成。
重庆都市圈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渝中区等21个区和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全域纳入重庆都市圈规划范围,成为目前全国唯一全域纳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级市。这也成为《规划》一大亮点。
作为重庆都市圈中的唯一四川省地级市,《规划》中涉及广安内容颇多。
以优化重庆都市圈发展布局为例,《规划》要求,用好渝西高铁、襄渝铁路,研究论证重庆渝北至四川广安的铁路项目,支持广安市加快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支持四川省华蓥市、邻水县、武胜县、岳池县开展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创建;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区,发挥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重点加强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协同完善政策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招商引资协同推介机制和土地指标、土地储备统一管理机制。
“《规划》直接点名广安的重大事项有56处,间接涉及82处,这也是广安撤地设市以来得到国家、省级规划支持事项最多的一次。”广安市发改委主任包永红介绍。
据了解,重庆都市圈成为继南京都市圈之后第二个跨省级行政区的都市圈。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看来,跨行政区合作是推动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难点,将广安纳入重庆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动川渝合作。目前,在广安邻水和重庆渝北合作的川渝高竹新区在管理、利益分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上都有很好的进展。
通过走访调研,陈升也发现,尽管川渝相邻,两地在体制机制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以纳入重庆都市圈规划范围的四川省广安市为例,在行政级别上与之相当的是相邻的重庆市渝北区。不过相比渝北区,地级市广安市拥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更多,如立法权、城市规划等。这意味着两地后续开展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权限的不同,沟通、协调成本会相应增加。
记者注意到,关于建立政策协同机制,《规划》提出,重庆四川两省市协同向重庆都市圈内区(市、县)政府适度下放省(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积极探索研究重庆都市圈有关地方性法规,推动重庆都市圈内跨省市干部人才双向交流,促进各区域板块加强合作。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8月29日 第02 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