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前往长江上、中、下游调研,三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辩证关系和战略考量。6年多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共抓大保护不仅没有影响发展速度,还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图为5月19日,长江巫山段曲尺乡一带景色(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
17年来的绿色发展实践,生动诠释着“两山论”的深刻内涵,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各地城市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满城山水、万象竞秀,一幅新时代的绿色画卷正在美丽中国恢弘铺展!
新理念谋划新发展
洱海湖畔、黄河岸边、秦岭深处、三江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祖国大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
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
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上海、江苏、福建等地考察时,多次对城市综合整治和保护修复绿水青山、打造城市绿意空间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提出了具体要求。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考察时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省考察时强调,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这些论述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深邃思考,并为各地践行“两山论”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行动方向。
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无数实践教训证明“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的老路难以为继。腾笼换鸟、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自然成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人色彩。
去黑增绿促转型,金沙江畔飘果香。从“黑色产业”变“绿色产业”,从曾经以煤为生的重点产煤县转型为依托芒果致富的生态产业县,云南省华坪县通过实施林业生态扶贫、石漠化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程,闯出了一条“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新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修复、环境质量提升和群众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
生态修复出实效,山海相连展新颜。从“生态伤疤”到“绿水青山”,从昔日44座粉尘弥漫的采石场到今日画梁雕栋的华夏城,山东省威海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的模式,对龙山区域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持续开展矿坑生态修复和旅游景区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矿坑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实践之路。
吹沙走浪行千里,黄河两岸终染绿。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昔日风吹一片黄到如今满地葱茏的绿色奇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探索出的“库布齐治沙模式”,守护住了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了几代人黄河变绿、家园变美的夙愿,成为山水林田河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生动实践,并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个个案例印证着“两山论”持久的生命力、强大的引领力,坚定了中国人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据《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7.5%,比2015年上升6.3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到84.9%,比2015年上升18.9个百分点……
一个个数据足以说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今后我们要持续加快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守得青山变金山
在党中央的带动和全国各地的努力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逐渐拓宽,转化形式日益多样。
浙江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姚连营表示:“‘两山论’转化在城市区域与农村遵循着不同的逻辑。在农村地区主要是利用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而在城市,自然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往往已经比较充分,需要更多考虑的是转化模式的创新,甚至是‘逆向转化’‘循环转化’。”
自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共命名了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培育打造了一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初步探索形成了“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绿色资本”4种转化路径和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复合产业、生态市场、生态金融、生态补偿等8种转化模式。
在生态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通过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一方面不断改善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助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绿色产业”的鲜活案例;
在产业基础较好、创新要素集聚的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等地区,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了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业态融合可借鉴、可参考的典型经验;
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等地区围绕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通过生态购买、赎买、补偿以及生态公益就业,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实现保护者受益,形成了良好的可推广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一大批践行“两山论”样板在祖国大地落地生根,同时各地“两山论”转化制度也不断创新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率先开展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任期生态审计试点,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率先成立环境资源法庭,环境资源案件实行集中管辖;率先试点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市场化、法治化途径解决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为推动“两山论”转化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绿色城市人民建
逐“绿”前行,一路光明。未来城市建设对“绿色”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民生需求。
“微改造、小更新,小扩容、大提质”。游憩健身、自然观景,城市绿道串起美好生活;推门见绿、抬头赏景,口袋公园“扮靓”城市微空间;绿色建筑、要素聚集,生态沿廊汇聚城市会客厅……
一个个城市生态建设实例,带给人民群众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同时,绿色理念也深入人心,成为了人民群众实践中的自觉行动。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是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40多年坚持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创造出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发展模式,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恶劣环境作出杰出贡献。
“中华水塔”守望者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老人多杰,22年坚守在青海泽曲河畔700多公顷的草场湿地上,拾捡垃圾、生态巡护、保护鸟类;为湿地建上围栏、自费修建3座观景平台、用相机记录湿地每年的变化,守护一方生态。在他的带领下,金滩鸟岛已经成为村里的“自然保护区”,500多位村民成为环保志愿者。
如今,环保志愿者中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他们借助网络平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两山”理念进行宣传,并记录下他们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志愿活动的身影。
山水之间,即为美丽中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不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实现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一定能汇聚起更加磅礴的时代伟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9月26日 第02 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