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李旭成主海报。
李旭成为患者把脉问诊。
李旭成带教学生。
《我是医生》第一季第8集《急“中”生智》于3月7日9:30在37度里|长江健康融媒视频号首发,学习强国、37度里|长江健康融媒微信号、武汉晚报微博、武汉晚报头条号、武汉晚报人民号等将陆续推送。
心电图、呼吸机、床旁透析、银针、中药制剂……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急诊医学科的诊室里,现代西医诊疗器械与传统中医药共聚一堂,共同为抢救生命、缓解病痛而发挥力量。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它在解决现代诊疗的临床难题方面有独特优势。”59岁的急诊医学科主任李旭成说,坚持在传承中创新,不断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方能用好中医药这把“金钥匙”。
3月7日,由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携手长江日报社打造的医学人文微纪录片《我是医生》推出第八集《急“中”生智》。
“慢郎中”治急症
也能尽显优势
作为中医急诊专家,李旭成的故事在患者中流传甚广:一次,在火车上遇到有人突发急性腹痛,现场没有所需药物或设备,李旭成出手“点穴”施救,不到一分钟男子便明显好转。见效之快,令在场人士啧啧称奇。
李旭成告诉记者,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中医药等于“慢郎中”,擅长治疗慢性病,而急救方面是短板。其实不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一系列中医典籍都产生于战乱时期,在外伤、伤寒、瘟疫等急症治疗方面很有一套。
以急诊非常常见的眩晕患者为例。脑血管病、耳石症、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都可能引发眩晕,有的患者被送到急诊时,甚至会因为眩晕导致呕吐、意识不清而无法回答问题,影响诊疗进度,令医生们很是苦恼。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在的肝风、痰浊、血瘀、肾虚等属于“内风”,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属于“外风”,外界环境、气候、天体等运行变化,都会影响到人体而引动“内风”。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结合西医解剖学理论,李旭成开辟新的治疗思路,提出以内风、外风结合的中医理论,通过对血管内流动的物质、血管的状态及血管周围环境综合治疗血管性眩晕类疾病,从而减少血管痉挛及狭窄的发生,恢复正常血液供应,最终令眩晕及相应症状得到缓解。
应用到临床,效果明显。70岁的陈奶奶突发眩晕、呕吐,被送到急诊医学科后,李旭成辨证后使用中医针灸内关穴、足三里、合谷穴等穴位,十多分钟后,老人症状明显好转。像这样的案例,在急诊医学科数不胜数。
这两种知名中药制剂
由他主持研发
高热患者在急诊也很多见。持续高热不退会造成惊厥、心脏负担加重、消化系统受损等严重后果,需要尽快解除。在传统方剂小柴胡汤及银翘散基础上,李旭成和同事化裁出临床经验方“感冒退热方”,用于治疗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外感热病风热症。
对急诊留观的发热病例李旭成和同事都进行深入研究。为患者辨证开方后,观察对比用药后的退热效果。结果证实,使用中医汤药退热速度快,兼可改善咳嗽、咽痛、恶寒等症状。更重要的是,中药退热效果和缓,患者不会大量出汗,还能减少潜在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风险。
同时,李旭成及他带领的团队还进行了药理实验及安全试验,用现代化方法进一步明确方剂的成分及效用。2020年,“感冒退热方”及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宣清和化方”获湖北省药监局备案,成为中医药法实施以来,湖北首次备案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品种。
曾有位体重200多斤的小伙子,风热感冒后体温升到39.4℃,整个人都“蔫了”。来看急诊后,李旭成根据他的个体情况,开出双倍分量的汤药,喝完后一小时,体温就降到了38.3℃。小伙子康复后,又推荐了很多朋友来看中医。他说,好用的中医药应该推广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让传统中医药学
深度参与急危重症治疗
截至2023年底,武汉已有126家急救站。2018年落户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的120凤凰湖急救站是其中特色鲜明的一家。李旭成和同事们将中西医协同的思路和方法融入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尤其针对休克、肠功能衰竭、重症胰腺炎等患者的救治,以针灸、汤药等中医药手段配合现代西医诊疗手段,共同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李旭成一直致力于拓展中医药在急危重症治疗中的协同作用,进而发挥更大效用。
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明显降低了严重细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但长期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在广泛使用抗生素的重症病房(ICU),以及部分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常因多重耐药病感染问题而困扰。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就能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使用中药抗感染成为李旭成和同事的“绝招”。在他看来,使用中药抗感染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不易产生耐药性,而且中药来源广泛、价格实惠,是很好的解题方向。
同时,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伤脾阳,病程较长的患者往往正气不足、身体湿邪较重。使用中医药方法去湿健脾、回阳固脱,能改善患者身体微循环、保护脏器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耐病能力,为恢复健康“打好基础”。
“中医药是传统智慧的结晶,在解决现代诊疗的临床难题方面有独特优势,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李旭成对此充满期待。
记者王春岚通讯员陈彦西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全体中医人的共同课题”
今年59岁的李旭成,从医已有38年。他学中医出身,肩挑急危重症救治的重任,对各类西医诊疗及抢救手段也十分拿手,除颤起搏、纤维支气管镜等现代化高科技设备在医院应用广泛。他和同事们每天与时间赛跑,为成千上万的急危重症患者抢回生机。
在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军眼里,李旭成特别有钻劲。他手上常拿着手抄版的中医经典,不断学习钻研,总有新的观点和理论。
凭借这股钻劲,李旭成主持研发的《感冒退热合剂对上呼吸道感染抗菌功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五参汤对脓毒症心衰气虚血瘀证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等运用于临床,解除了很多患者的病痛。2020年,李旭成还拜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参与多项科研攻关项目的研究并顺利完成。
“中医还有更深远的发展前景。我一直思索:在急诊领域,我们还能做什么?”李旭成说,中西协同模式下,如何借用西医思维来看待中医、如何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怎样实现更优化的协同诊疗,这些课题令他浑身充满干劲。他鼓励学生和同事在临床上多观察、多思考、多科研,争取把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药精华研究透、传承好,更好地用于临床救治。
担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李旭成,多次与国内外同行就中医药传承创新课题开展研究与讨论。他说:“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将是全体中医人的共同课题,也是大家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