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健康

自主研发 医工融合 协和3D打印融合器纠正女子斜颈畸形

2024年04月30日 08:36:33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陈有为 冯晓波

杨操教授(右一)在手术中。

新型3D打印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实物图。

5年前,23岁的周琳(化名)颈椎反复酸胀、左手发麻伴下肢乏力。随着症状不断加重,严重影响了工作及生活,后被确诊为“颅底凹陷症+寰枕畸形+寰枢椎脱位”。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杨操教授带领团队自主设计、研发出新型激光3D打印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用于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枕畸形及寰枢椎脱位,成功纠正了周琳的斜颈畸形。这也是国内首次使用3D打印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治疗上颈椎畸形,在设计理念、技术创新、临床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

周琳来自湖北咸宁,今年28岁,幼时就出现斜颈及面部不对称,一直没重视。5年前,因不明原因出现颈椎长期酸胀、左手发麻伴下肢乏力,近半年来症状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她慕名来到协和医院骨科杨操教授门诊,后被确诊为“颅底凹陷症+寰枕畸形+寰枢椎脱位”。

杨操教授介绍,颅底凹陷症是一种复杂的颅颈交界区畸形,主要由枕骨大孔周围骨性组织陷入颅腔引起,常合并寰枢椎脱位、Klippel-Feil综合征、Chiari畸形、脊髓空洞、寰椎枕化等畸形。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脱位,临床分型为A型。脱位后齿状突向后上进入枕大孔内,压迫延髓、脊髓或脑神经,造成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病人死亡,需要手术治疗。

“人体颈椎共分为7个节段,寰枢椎是颈椎的第一、二节段,周围分布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杨操教授分析周琳的病情时说,这种复杂的畸形致残率和病死率高。

杨操教授带领骨科亚专科——脊柱外科的全部专家进行病例讨论,制定详尽的手术方案:对周琳上颈椎及椎动脉进行了3D打印,建立寰枢椎三维几何模型,通过寰枢椎侧块间隙松解,植入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恢复颅颈交界区正常序列,从而解除齿状突对延脊髓的压迫。

与常规手术不同,该病例的复杂之处在于,患者同时伴有斜颈,颅颈交界区左右发育不对称,关节间隙不对等。根据术前CT数据,杨操团队设计了不同尺寸的个性化钽金属融合器,在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植入不同高度及宽度的融合器,借此将齿状突从颅内“拔出”,达到寰枢椎复位减压的目的,同时纠正患者斜颈畸形。

患者解剖变异大、结构复杂,对融合器的适用性和功能性提出了更高设计要求,杨操教授团队充分考虑手术方式和融合器植入位置等差异因素,构建具有近似力学性能的简化分析模型,同时借助表面结构拓扑优化技术,使融合器界面具有优异的成骨性能,有利于远期融合效果,最终设计出理想化的3D打印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

4月15日,杨操教授团队为周琳实施了“颈后路寰枢椎侧块间松解复位+3D打印多孔钽金属融合器植入+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出血不到100毫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周琳恢复满意,神经症状及斜颈畸形明显改善,术后一天即下床锻炼。

杨操教授介绍,颅底凹陷症并寰枢椎脱位(A型颅底凹陷症),经后路侧块间松解并植入3D打印钽金属融合器,这项手术在国内首开先河,为处理复杂颅颈椎交界区疾病提供了新选择。

杨操教授团队与跨专业科技研发团队交叉融合,将新型3D打印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用于治疗上颈椎畸形。该新型3D打印钽金属融合器由杨操教授设计发明。杨操教授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研发3D打印个性化仿生脊柱内植入物,进一步提升3D打印骨内植入物的经济性和普适性,为广大脊柱疾病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为我国骨科植入物医疗技术再创新成果。

责任编辑:陈浩然
  • 斜颈
  • 周琳
  • 颈椎
  • 健康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