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大江科创城重庆铃耀汽车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全力以赴赶订单。
人民图片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经济开发区安徽孚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和工业机器人在8AT自动变速箱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上作业。
人民图片
近期,多省市召开会议,谋划新一轮稳经济举措,列出下半年的重点任务清单,包括加快推进“两重”“两新”落地见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
密集部署下,下半年地方经济稳增长路线图逐渐明晰。
“两重”“两新”成重头戏
所谓“两重”,就是要发行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所谓“两新”,就是要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5月13日,国务院召开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提出要高质量做好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各项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对“两新”工作进行部署推进。随后,各部门相继出台了各领域相关政策,各省(区、市)也印发了本地区实施方案,“两新”工作有条不紊迅速展开。
“两重”“两新”带来了什么?以设备更新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上半年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4.8%;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0%,高于制造业投资0.5个百分点。同时,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了相关设备生产较快增长,惠及多个重点行业。
进入下半年,“两重”“两新”按下加速键。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
从各地部署来看,“两重”“两新”成为下半年发展的重中之重。多地强调要完善以旧换新补贴细则,抢抓施工黄金期,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天津市提出,用足用好中央政策,抓住“两重”建设机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辽宁省表示,要抢抓政策机遇,深化改革、敢闯敢试、敢于实践,以具体项目承接“两重”“两新”等政策落地见效,以针对性、精准性政策举措增强企业获得感。
河南省明确,要在落实支持“两重”“两新”政策上进一步加力,完善配套措施,抓好项目谋划,更好激发消费和投资潜力。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领先优势和发展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在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看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通过布局这些产业,可有效引领整个产业体系向更加高端、绿色、智能的方向发展,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多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中。
今年1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
不久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从各地部署来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下半年地方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山西省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江苏省明确,推动江苏制造深度嵌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培育招引有潜力的新项目,持续壮大领先优势。
安徽省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链一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既体现着经济发展“软实力”,也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
北京市公布今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部署60项重点任务;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聚焦5个方面,实施58项举措;广东省深圳市首次发布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评价体系……今年以来,多地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密集出台举措。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而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重庆、安徽等省市在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时均要求,要在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
重庆市强调,加大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着力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生态圈,落实常态化“三服务”工作,倾情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安徽省提出,抓紧谋划储备一批示范性、引领性项目,真情服务客商,加快项目进度,以“一诺千金”的营商环境赢得广大客商的“一见倾心”。
湖北省表示,深化营商环境、国资国企等领域改革,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坚定不移打好改革攻坚战。
“地方因地制宜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从自身查摆问题,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上深入开展自我革命,聚焦经营主体集中反映的普遍性、深层次问题加快改革步伐,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新动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
“优化营商环境,营造什么样的环境,要跟着‘商’来调整。‘商’在哪里,环境优化就要在哪里。”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诚认为,地方要结合当地产业来优化营商环境,因地制宜而不是照抄先进地区的条例做法。对于新兴产业,更要有针对性,而不是简单套用传统经济的一般做法。
“尤其是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要有针对性的环境优化举措。随着技术进步降低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成本,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市场和生态系统创建了起来,新的商业模式也变得可行。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新业态新模式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弹性应对。”刘诚说。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8月19日 第03 版)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