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互联网黄牛”泛滥,亟待“用技术打败技术”

2024年09月09日 23:08:00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然玉

刚刚过去的暑期是旅游旺季,许多游客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文化和历史脉络,或预约进入知名高校感受学术气息,“互联网黄牛”却成“拦路虎”。有网友反映:提前半个月蹲守官方预约平台,天天抢票点到手抽筋,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牛”公然在网上吆喝兜售相关门票。“互联网黄牛”究竟有多猖獗?有博物馆数据显示,高峰时超99%抢票的都是“黄牛”,导致官方放票“秒没”。(9月2日人民网)

暑期文旅热潮中,“黄牛之祸”显露无遗。从某种意义上说,哪里是文化消费的热点,哪里就是黄牛泛滥的重灾区,诸如博物馆、演唱会、高校游等,概莫能外。相较于传统的黄牛,新崛起的“互联网黄牛”,掠票销量更高、涉及范围更广、交易体量更大。其对于上游票源以及流通渠道的垄断,已然到了骇人的程度。其最直观的后果,就是普通游客“一票难求”,被迫无奈之下,只能转而花重金购买黄牛票。

网络黄牛的坐大,其最基本的大背景有两个,也即“放票的线上化”“预约的普及化”。规则的显著变化,使得黄牛们找到了可乘之机,毫不费力地就找到了其中的生财之道。如果说,以往的“号贩子”“票贩子”,还有一丝“手眼通天”“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气息,那么新生代的“网络黄牛”,则是简单粗暴的——其操作手法、运作方式,简直就是明牌。知道他们是怎么搞到票的,但就是防不住。这种无力感,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大众的愤愤难平。

网络黄牛“搞票”,要么是基于人海战术、要么是利用技术优势,在放票的一瞬间,就秒抢、狂囤。客观来说,很多博物馆、高校、演唱会的票务系统,在底层逻辑、架构结构层面都失之粗陋,其对于单一用户“预约”“抢票”权限的宽纵,对于排除“异常用户”“可疑行为”的无所作为,令人印象深刻。在警方公布的个案中,有部分手机号存在一个月内多次预约、多次退票的情况;而另一案例里,甚至出现了“1个账号1个月参观7000次同一博物馆”的怪现象。

在互联网黄牛泛滥成势、普通游客“一票难求”的语境下,文旅场景的配票规则以及其放票平台亟待查漏补缺,“用技术打败技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强化监控、保证“强实名”制度的落实或许是个可行的思路,要通过“人防+技防”,保证“购票人与入场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同时严格限定每个身份证件能购买的门票数量。一个必须厘清的大前提是,博物馆热、高校游热等,就其游客构成和行为模式来看,都具有典型的“首次性”“一次性”特征。以此作为基点来重构放票模型,或许才能真正让票流向最需要、最合适的人群。

当下的“互联网黄牛”,是无孔不入的,又是明目张胆的。其背后的灰黑产链条清晰明确,既然如此,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视而不见、放任不管。对症施策,有针对性地对暴露出的问题查漏补缺,“用技术打败技术”,不应是一件难事。(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scroll

责任编辑:张阿嫱
  • 黄牛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